這是我的第316篇專欄文章。
在ETHDenver 2024大會之后,DePIN這個領域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它代表著去中心化的公共基礎設施網絡,有望豐富數字世界的底層架構。
就連以太坊聯合創始人Vitalik也忍不住發問:
“DePIN項目中,人們認為最有可能成功的是哪些?這個類別似乎是對一個已經存在了十年的事物(StorJ、各種去中心化的Uber等)的新命名,但仍未起飛?那么,為什么它現在會起飛呢?”
Vitalik的觀察一針見血:DePIN確實是一個已經存在多年的領域的新名稱。但正如一只蝴蝶需要經歷成蛹的階段才能破繭而出,一個想法也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才能展翅高飛。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曾說過:“沒有什么比一個時機已到的想法更有力量。”如今,DePIN的春天正悄然到來。它以不可阻擋之勢,吸引著無數開發者、企業家和投資者的目光。
如果說Vitalik提到的去中心化Uber等項目是DePIN的第一波浪潮,那么現在,第二波浪潮正洶涌而來。這一波浪潮勢頭更猛、范圍更廣、影響更深遠。這波浪潮正在將DePIN與各個行業相互融合,從云存儲、無線網絡、新能源、車聯網,到人工智能,全方位、無遺漏。
在這個萬物互聯、數據驅動的時代,DePIN猶如一股清流,為我們帶來了去中心化、隱私保護、激勵機制等一系列革命性的創新。它有望成為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橋梁之一,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注入自下而上的新動力。
未來,可能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浪潮,推動DePIN成為數字化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現在,正是入局DePIN的最佳時機。
隨著AIoT的不斷發展,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報告,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已經實現了物聯網連接數超越人聯網連接數的里程碑,這標志著智能物聯AIoT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物超人”時代已然來臨。
AIoT的崛起,意味著智能物聯時代的序幕已經拉開。它全方位地革新了產業鏈和價值鏈,帶來了場景化的智能體驗,驅動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
AIoT正在從1.0時代跨越到2.0時代,從單純追求連接數量,轉向追求智能化和價值化。在1.0時代,AIoT實現了讓之前沒有連接能力的”啞設備”都接入物聯網,而2.0時代則意味著我們即將邁向一個大量的、主流的設備皆智能、皆升值的高效新階段。
在這個大背景下,DePIN的迅速升溫和熱度出圈似乎是必然趨勢。
DePIN是Web3與AIoT結合的產物,它采用了去中心化的方式來實現AIoT設備之間的互聯,同時也提供了更為安全的數據存儲和傳輸方式,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AIoT存在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問題。
對于AIoT領域的從業者來說,關注DePIN的發展將有助于把握最新的技術發展方向和趨勢,以及在此領域的未來發展機遇。
DePIN正在嘗試以最低的沉默成本、在最大的范圍內實現最高效的資源調度,這為Web3重塑傳統世界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方法論。
從商業模式上看,DePIN開啟了一條低門檻建設全球基礎設施的創新之路;從范式轉移上看,DePIN將DAO、區塊鏈、AIoT等技術集成在一起,可能將帶來真正的Web3整合式創新。
目前的AIoT市場仍處于碎片化的狀態,就像巴西的千湖沙漠一樣,遠遠望去,一片翠綠,碧水汪汪,但實際上卻是由無數個小湖泊組成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DePIN這種自下而上的建設方式或許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為體型小的“魚類”提供恣意遨游、幸福生活的空間。
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數字化的全球秩序正在加劇國家間的數字鴻溝。這種復雜的全球格局,是由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和競爭、科技發展和政策限制所共同塑造的。
因此,DePIN項目可能具備比較鮮明的場景、行業和地域屬性。
回望過去,十年前就已出現過將充電樁、光伏、汽車等場景與Web3激勵機制結合的設想和方案,放到今天看來,它們正是DePIN的雛形。但由于彼時市場環境充斥著大量短平快的賺錢應用,鮮有項目愿意投入到重大而長遠的DePIN建設中去,這些方案最終難以落地。
如今,Web3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現實需求倒逼市場尋求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的創新敘事,DePIN開始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DePIN要真正走向成熟,仍然需要經歷一個周期性的發展過程,項目方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盡管挑戰重重,但DePIN仍然代表著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未來。
為了更好的預判DePIN的發展趨勢,可以將其與AIoT平臺的發展進行類比。因為DePIN和AIoT平臺的發展軌跡雖然不盡相同,但卻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DePIN和AIoT平臺都是技術驅動型的創新,它們的發展和成熟都依賴于底層技術的突破和迭代;DePIN和AIoT平臺的價值都在于連接和賦能,它們都需要建立一個多方參與、協同共生的生態體系;DePIN和AIoT平臺都不是空中樓閣,它們的落地和應用都需要結合具體的場景和需求;除此之外,DePIN和AIoT平臺在市場培育、發展階段、行業影響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這兩個看似不同領域的平臺在發展路徑上呈現出驚人的一致。
我從2012年開始近距離觀察物聯網的發展,每年我都看到大量的AIoT平臺誕生,而且這個勢頭一直存在,愈發強勁。2017年,全球物聯網平臺數量是450家。2019年,根據IoT Analytics統計,物聯網平臺數量是620家。2021物聯網平臺的數量達到頂峰,根據德國電信的數據,當時全球物聯網平臺的數量約為1600家!
然而,那些曾經財大氣粗的AIoT平臺也有“斷供”的可能。之前曾有分析文章提到,最近幾年物聯網平臺倒閉了大約三分之一。
在這條路上跌倒的,不僅有初出茅廬的毛小子,也有久經沙場的老師傅。IBM的Watson平臺、GE的Predix平臺,谷歌的Android Things平臺,三星的Artik物聯網平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淡出了視野。
現在,物聯網平臺之爭逐步明朗,谷歌、阿里裁撤,微軟、AWS擴張。2023年8月,谷歌如約停止了其IoT Core服務。2023年12月,阿里云砍掉IoT業務線的硬件集成業務并縮減相關人員,裁員比例超50%。
然而,有些企業并未效仿,比如AWS和微軟,反而在2023年擴展了其物聯網平臺服務。至此,AIoT平臺已經度過了早期階段的野蠻生長,初具規模、跨越拐點進入了穩步增長期。
這一點與DePIN項目面臨的挑戰不謀而合。DePIN項目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跨越周期的項目才有價值,因此在這個周期進行布局更加合理。
豐元資本合伙人、前Google高級資深研究員吳軍對于投資有一個“第三波浪潮理論”,第一波和第二波浪潮,要么技術門檻高,要么市場教育成本高,大眾接受度比較低。而只有第三波浪潮才是真正能夠惠及大眾的技術浪潮。對應到產品上,就是說任何技術產品都要到第三代,才能被大眾廣泛接受,然后才能長時間地存在下去。
比如智能手機,最早微軟、黑莓、諾基亞都開發了自己的智能手機,這就是第一波浪潮,但當時只有對這類產品感興趣的技術愛好者才愿意嘗試;第二波浪潮是蘋果,高端、時尚,但是當時價格昂貴,不夠大眾化;最后,第三波浪潮,安卓出現了,以更加親民的價格和實用的功能,才真正覆蓋了大眾市場,掀起了一場全球性的智能手機浪潮。
項目的入局和投資如沖浪,時機的選擇決定成敗。
第一波浪潮太早,技術未成熟,市場不明朗;第三波浪潮太晚,競爭已激烈,回報空間小。最佳時點在第二波浪潮初起時,技術已趨成熟,市場初現潛力。這需投資者慧眼識珠,以耐心和定力,陪伴項目一起成長。正如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發展,惟有在第二波浪潮中崛起的企業,才成就了今日的輝煌。因此把握第二波,方能乘勢而起,引領浪潮,實現投資價值最大化。
DePIN目前正處于類似于第二代智能手機的階段,雖然技術先進、概念領先,但離大規模商用可能還有一段距離。然而,正如AIoT平臺經歷了從野蠻生長到逐步成熟的過程一樣,DePIN也需要一個逐步完善、不斷迭代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項目方需要堅定信念、把握方向,通過技術創新和生態建設,逐步將DePIN打造成一個成熟、實用、普惠的平臺,最終實現“第三波浪潮”的蛻變,成為真正屬于大眾的技術產品。
AIoT平臺的發展歷程,既是DePIN的鏡鑒,也是其機遇所在。從野蠻生長到逐步成熟,從技術驅動到生態引領,這是每一個新興平臺必經的演進之路。
有觀點認為,DePIN將是吸引數十億用戶進入Web3的有效途徑,具有巨大的潛力。只要能夠充分借鑒AIoT平臺的發展經驗,發揮自身在技術、場景、模式等方面的獨特優勢,DePIN就一定能夠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異軍突起,成為引領未來的關鍵力量。
對于DePIN項目而言,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可能并不適用。
正如以色列企業家和投資家Yuri Milner所言:
“與收入無關:數字業務的基本經濟學是規模和利潤。傳統財務報表中的第一行,現在反而變成了最后一行。”
這一觀點準確地揭示了DePIN項目的本質。
DePIN的核心價值在于去中心化和規模化。與傳統中心化平臺通過控制數據和用戶來獲取收入不同,DePIN旨在構建一個開放、透明、人人可參與的去中心化網絡。
只有當網絡規模足夠大,才能真正實現去中心化,發揮其優勢。因此,現階段不宜使用銷售額來約束DePIN的發展,因為DePIN項目的數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DePIN注定是一場持久戰,如果使用打殲滅戰的姿態上陣,已經注定了會敗下陣來。
“It’s not about revenue”這句話對于DePIN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DePIN需要優先考慮擴大用戶基礎和生態建設,過度關注短期營收可能會限制網絡的增長。規模化意味著更強的網絡效應和更高的價值。DePIN的價值來自于網絡中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和協作,參與者越多,網絡效應越強,每個參與者可以獲得的價值也就越大。
擴大規模能夠提升整個網絡的價值,吸引更多的用戶和資本。同時,規模化有助于DePIN打造護城河和競爭優勢。一旦DePIN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強大的先發優勢和品牌效應,鞏固其市場地位。
專注規模化符合DePIN的長期發展戰略。DePIN的愿景是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網絡,服務于各行各業,這需要長期的努力和耕耘。短期的收入波動不應該動搖項目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專注做好產品和服務,提供優質的用戶體驗,收入和價值就會隨之而來。
事實上,在Web2階段,亞馬遜等高增長的科技公司在其發展歷史的某些階段也奉行“It’s not about revenue”的理念。亞馬遜在早期階段非常注重市場擴張和用戶增長,而不是短期盈利。
這種策略幫助亞馬遜快速建立了規模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奠定了其在電商領域的領先地位。但隨著亞馬遜的不斷發展,營收和盈利能力也成為投資者和市場關注的重點。評估亞馬遜等公司的財務表現時,需要綜合考慮營收增長、盈利能力和現金流情況,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指標。
作為一種新興的去中心化網絡模式,DePIN的價值評估和傳統公司有所不同。
基于DePIN的特點,網絡活躍度、節點數量和質量、開發者活躍度、通證經濟指標和實際使用價值等指標可能更適合評估其價值。
這些指標反映了DePIN的去中心化特性、網絡活躍度、生態繁榮度和實際使用價值。隨著DePIN的不斷發展,這些指標體系也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才能更好地引導DePIN的健康發展,為構建Web3基礎設施奠定堅實基礎。
總之,“It’s not about revenue”這句話揭示了DePIN發展的核心邏輯——聚焦網絡規模和生態建設,而非短期收入。只有達到真正的規模化,DePIN才能實現其去中心化的理想,并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需要項目方、社區和用戶的共同努力和長期主義的價值觀。
與其他Web3項目相比,DePIN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與實體經濟和AIoT場景有著天然的聯系。這意味著DePIN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世界的抽象概念,更是一個連接虛擬與現實的實踐者。DePIN的發展不僅將深刻影響數字經濟的格局,也將為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的動力。
從戶用儲能到新能源汽車,從智慧城市到工業互聯網,DePIN正在將觸角伸向各個領域,重塑著我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種無處不在的連接,將為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和價值創造。也許在不久的將來,DePIN將成為像電力一樣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深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同時,DePIN也為普通人參與Web3建設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路徑。與許多其他基礎設施項目不同,DePIN并不要求參與者具備深厚的技術背景或大量的資金。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貢獻閑置的存儲空間、計算力等資源,來獲得一定的收益,并成為Web3時代的建設者。這種包容性和普惠性,將極大地擴大Web3的參與群體,讓每個人都能分享數字經濟的紅利。
當然,DePIN的發展之路并非坦途。它需要面對技術挑戰、市場競爭、監管環境等一系列復雜因素。DePIN雖然還在探索和試錯的階段,但它代表的理念和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敏捷的思維和堅韌的意志,就一定能夠推動DePIN向著更加廣闊的未來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