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舉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主任醫師劉翔峰醫療作風有嚴重問題,而在輿論中頻繁被提及的“機器人手術”本應是提升安全性、效率與患者體驗的高科技應用,如今竟然淪為了黑心醫生“摟錢的耙子”?
“北協和、南湘雅”,一貫與北京協和醫院齊名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近日因一份令人咋舌的舉報被推向了風口浪尖——有網友舉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主任醫師劉翔峰醫療作風有嚴重問題,例如,頻繁對已無手術指證的病人施以高額治療;頻繁對急診病人進行機器人手術,收取高額費用;醫生用機器人做不完全性腸梗阻,但找不到梗阻段,便把正常腸管切下以示家屬……
隨后,越來越多的病患及家屬陸續在網絡上發聲,在樁樁件件的控訴中,人們對于湘雅二醫院的質疑與不信任此起彼伏,同時,“機器人手術”的頻繁出現也將大眾的目光牽引到這個新興項目上,本應是提升安全性、效率與患者體驗的高科技應用,如今竟然淪為了黑心醫生“摟錢的耙子”?
不知道有多少讀者和小編一樣,對于醫用機器人的啟蒙認知來自于一顆葡萄。2015年,達芬奇腔鏡手術機器人展示了一臺葡萄皮縫合手術,機械臂在狹小的玻璃瓶內縫合了葡萄皮,葡萄的長度不到2.5厘米且非常脆弱,葡萄皮的厚度不到1毫米。隨著這臺特殊手術的快速傳播,人們對于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有了更加具象的認知,原來笨拙的機械臂也能完成這些精細活。
實際上,早在2007年,中國的第一臺達芬奇機器人就在解放軍總醫院裝機,并由高長青院士組織了中國第一支機器人心臟手術團隊,完成了首例機器人微創心臟手術。首戰告捷,也進一步推動了手術機器人在國內的普及與臨床應用。如今,受制于設備成本與醫生資質等原因,“手術機器人”主要在中高端醫院中應用較為廣泛,以三甲醫院居多,而進行機器人手術的外科醫生不僅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還要接受機器人公司的相關培訓獲取資質,才能開展手術。
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顯然是符合手術機器人應用標準的,有跨國醫療巨頭手術機器人業務相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稱:“湘雅醫院系統對手術機器人的推動是非常積極的,使用較多的有達芬奇機器人?!睋嫜哦t院今年6月發布的公開信息稱,胸外科就已經完成超過2000名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救治的患者,其中包括復雜肺段切除、肺袖式切除術、食管癌根治手術、主動脈夾層術后-食管瘺修補術、急性胸外傷后氣管修補術等胸外科各類危重復雜手術。
而在一系列專業名詞背后,機器人手術項目的高額費用才是其淪為斂財工具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由醫院承擔的設備成本,以幾乎處于壟斷地位的達芬奇機器人為例,據知乎網友透露,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售價超2000萬元,其機械臂作為耗材,最多使用10次就必須更換,而每根機械臂價值10萬元。
高額的設備成本意味著其面向患者的定價也不會“親民”,國內某三甲醫院相關科室主任表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開機費就高達數萬元,再加上手術費,一臺手術下來整個費用可達一二十萬,對于醫院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但這些收入最后還是要由患者來買單。”
“一二十萬”對于那些在手術室門口焦急徘徊的家庭而言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而在機器人手術尚未“平民化”之際,如何來判定是否啟用這項高消費醫療服務呢?
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手術機器人的優勢有哪些——
首先是三維視野精準操作,傳統手術醫生使用腹腔鏡觀察,成像均為二維,難以快速尋找患處進行治療,而手術機器人成像是三維的,從醫生的操作視角來看,可以更加精準快速地找到病灶進行治療。其次是操作穩定降低風險,傳統腹腔鏡手術是通過杠桿原理進行的,醫生手部細微動作都會被放大,一旦醫生疲勞手部震顫都很容易造成失誤,同時傳統手術操作需要醫生及助手兩人進行,兩人的默契程度也會影響到手術的成功率。最后是手術時間更短,甚至對于難度越高的手術,時間縮短越明顯。
簡言之,機器人手術最大的優勢在于解決人工難以操作的環節。而如何來定義“難以操作”呢?這顯然是由醫院一方來判定的,從而決定了手術方案中是否呈現機器人手術這一選項。而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醫生的業務能力與經驗都可能影響判定結果,現實中,越是嚴重的病癥,患者越是會依賴頭部醫院,或許這也是為何湘雅二醫院的劉翔峰能夠數次成功將昂貴的機器人手術推向病患的原因。
通過劉翔峰一案,機器人手術的昂貴成本以及與之成反比的行業監管水平赤裸裸的剖白在大眾視野中。然而,拋開劉翔峰的個人醫德問題不談,機器人手術動輒十余萬的費用也并非是每個家庭都能夠承擔的,也有很多網友將其歸結為技術壟斷。
的確,出自美股上市公司直覺外科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2000年正式研發上市后,在專利壁壘和先發優勢下,憑借著20年的專利保護期統領市場,尤其是在腔鏡機器人領域。而腔鏡機器人又是手術機器人市場中規模最大的一類,占比達到60%以上。
圖源:36氪
自2007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加之2018年的政策調整使得手術機器人的注冊、審批與監管周期大大縮短,達芬奇機器人快速攻占各大醫院。據36氪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的總裝機量超過270臺,過去三年的設備銷售額就可達75億元,毛利超過60%。
絕對的技術壟斷直到去年才隨著“術銳”的問世而停止,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由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系教授徐凱帶領團隊研發。
“術銳”手術機器人采用連續蛇形手術執行臂,相比達芬奇的固定單臂,更加靈活,解決了手術機器人承載能力不足、變形預測不準確等問題。同時,術銳具有更強的臨床適應性,可兼容單孔和多孔兩種手術模式。且在第一次臨床手術過程中,表現優于美國的達芬奇。據徐凱介紹,“達芬奇單孔的首例前列腺癌根治術出血是600毫升,到了后期手術平均時間也在237分鐘左右,而術銳前列腺癌根治術平均手術時間不到150分鐘,最短的只有110分鐘。”
如前文所述,由于進口機器昂貴以及高額的維修、耗材成本目前利用達芬奇在國內進行手術的費用,比一般的手術費要高2萬~5萬元左右,而“成本”無疑也是國產技術大展拳腳的舞臺。據介紹,除了極少數需要進口的零部件,術銳目前已實現了超過8000多個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制造,同時通過在A輪融資中引入順為資本,嫁接小米供應鏈的生產制造優勢,也為未來的量產做好了鋪墊。
據徐凱透露,術銳的手術機器人目前正在加快推進臨床試驗,預計會在2022年拿證,之后開始銷售。但對于對標達芬奇的“術銳”而言,上市銷售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徐凱坦言, “未來更大的一個難點是培訓和應用,這個時間很難省,每臺機器人不是說布到醫院后,就能馬上用起來的。如何讓醫生能很快地上手單孔這個新技術,這是術銳需要直面的挑戰?!?/p>
除了“術銳”之外,國內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同時掌握單孔手術機器人及多孔手術機器人技術的精鋒醫療也為其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MP1000進行了泌尿科、婦科雙科室臨床注冊,預計2022年產品上市;主攻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天智航目前已完成了三代產品的研發工作,“天璣1.0”已在國內100余家醫療機構進行了常規臨床應用,累計完成超萬例手術。
值得一提的是,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所支持的手術及一次性配套耗材已于2021年8月納入北京醫保。此前,上海也將達芬奇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納入了地方醫保,報銷范圍有前列腺癌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術、子宮全切術和直腸癌根治術4種手術。
寫在最后
如今,政策、院方、患者都在積極推動機器人應用于臨床手術中,卻不料被黑心醫生鉆了空子。誠然,手術現場無異于瞬息萬變的戰場,尤其是急診手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原本,這僅僅考驗的是醫生的業務能力,如今卻成為了醫德照妖鏡,何其可悲。但筆者相信,諸如劉翔峰之流實屬少數,這也是為行業敲響警鐘,切勿被一時的金錢利益玷污了一襲白衣。
參考資料:
1.《湘雅二醫院醫生停職背后:舉報內容令同行咋舌》,第一財經
2.《全球第一的手術機器人,在中國掙了多少錢?》,36氪
3.《85后博士夫妻創業,打造國產手術機器人,即將收獲一個IPO》,創業邦
4.《手術機器人達芬奇“一家獨大”,國產后起者術銳發動“側翼戰”》,中國企業家雜志
5.《手術機器人進醫保,只是政策下的蛋?》, 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