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光伏產業的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一直占據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地位,甚至也肩負著降低光伏應用成本的重任。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多晶硅的價格卻是一漲再漲,創下了十年新高,導致產業鏈劇烈震蕩,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不僅發文引導,還約談了骨干企業,幫助穩定多晶硅市場的供需與價格。
如今,由新能源主導的“綠色革命”席卷各行各業,而光伏作為更加穩定且易部署的清潔能源已經成為了能源結構更迭中的主力,加之光伏裝機成本持續下探,光伏產業已走入發展快車道。據中商情報網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21年新增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約5300萬千瓦,連續9年穩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06億千瓦,突破3億千瓦大關,連續7年穩居全球首位。
毫無疑問,光伏裝機量的快速增長也拉動了其背后產業鏈的繁榮,而作為光伏產業的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一直占據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地位,甚至也肩負著降低光伏應用成本的重任。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多晶硅的價格卻是一漲再漲,創下了十年新高,導致產業鏈劇烈震蕩,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不僅發文引導,還約談了骨干企業,幫助穩定多晶硅市場的供需與價格。
從幫助光伏產業成本下降的功臣“墮落”為導致下游產品紛紛漲價的“元兇”,多晶硅市場究竟經歷了什么?
工信部網站10月9日下午發布消息稱,根據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有關要求,為深入引導光伏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三部門有關業務司局在組織開展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對接的基礎上,近期集體約談了部分多晶硅骨干企業及行業機構,引導相關單位加強自律自查和規范管理。
此外,三部門有關司局負責人還表示,近期國內光伏產業部分環節產品價格持續急劇上漲,引發產業鏈供應鏈劇烈震蕩,其中既有國際貿易環境復雜、新冠疫情反復沖擊、下游需求大幅增長、各環節建設周期差異等原因,也有部分企業炒作哄抬價格、個別從業者囤積居奇等因素。而工信部官網提到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早在今年8月便已成文,《通知》當時便提出,近期光伏行業出現階段性供需錯配、部分供應鏈價格劇烈震蕩等情況,個別環節出現囤積居奇等苗頭,有的地方出現割裂市場、區域封閉等問題,亟需深化行業管理,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面對多晶硅市場暴露出的種種問題,《通知》也提出要根據產業鏈各環節發展特點合理引導上下游建設擴張節奏,優化產業區域布局,避免產業趨同、惡性競爭和市場壟斷。目前來看,工信部等部門彼時的發聲并未按下成本上漲的暫停鍵,而此次約談又能否拉住“瘋跑”的多晶硅價格呢?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硅料價格的歷史走勢——自2020年初以來,硅料價格一路從73元/kg上漲至2022年Q3的303元/kg,累計漲幅達315%,截至今年8月末,硅料價格年內累計29次漲價,甚至有可能持續在高位震蕩。而硅料價格的持續走高無疑也令頭部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以通威股份為例,其10月9日晚間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凈利潤預計214億元—218億元,同比增長259.98%—266.71%。此外,在業內整體產能緊俏的大環境下,長單合同的占比也大大提升,有媒體統計數據顯示,8家上市公司簽下12份長單合同,涉及約230萬噸多晶硅,預計采購金額超過5000億元。動輒百億、千億的合同也間接讓硅料供應商成為了眾矢之的,業內不乏指責生產商坐地起價的聲音,主要也是因為漲價潮早已一路從多晶硅傳導至下游硅片、電池、組件等環節,供應鏈成本飆升甚至已經直接影響到了光伏裝機,殊不知,多晶硅的降本曾一度是光伏平價上網的重要推手。
圖源:錦緞,產業鏈各環節價格(元/W、元/kg),資料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國信證券
誠然,光伏成本的持續下探得益于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但多晶硅作為重要原材料,勢必將同生共榮,換言之,當光伏產業在政策、產業需求的刺激下快速發展之際,多晶硅也不能“拉胯”。近年來,我國多晶硅從品質到產能均有大幅提升,通威股份、新疆大全的特級料占比均超過90%,硅料進口依賴也在持續下降,根據硅業分會的數據,硅料進口占比已經從2016年的42.1%下降至2020年的20.2%。如今的光伏產業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市場熱情高漲,產業需求暴增,卻要受限于多晶硅產能與成本嗎?
一直以來,供需平衡都是維持市場穩定的重要因素,此番多晶硅價格的不斷上漲自然也與下游硅片投產提速息息相關。
正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常務副會長、有色金屬技術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如海所言,我國多晶硅作為光伏制造最核心的原材料環節,是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加速器,具有重大的使命價值和戰略意義。而當前多晶硅產業的發展現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行業技術進步顯著、下游需求快速增長、進口依賴度逐年下降。
市場歷來不缺乏敏銳嗅覺的獵手,無論是多晶硅所展現的巨大發展空間與高額利潤,還是光伏產業所蘊藏的無限商機,都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布局,既有生產商擴產,也有上下游企業參股投資,甚至還有聞風而來的跨界大佬。據有關媒體統計,2021年至少有13家硅料的上下游企業,宣布了多晶硅新投產、擴產計劃,總規模高達209萬噸。這些產能將在2022~2024年逐漸投產;而截至2021年底,全國的多晶硅產能僅58萬噸。
此外,據報道,2月8日,在湖北武漢東湖綜保區,湖北全省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成功舉辦。在襄陽分會場,總投資228億元、一期投資50億元的吉利科技 “硅谷” 項目也在今年2月開工,主要從事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研發生產,著力打造綠色硅材料產業集群。據悉,吉利硅谷(谷城)科技有限公司注冊于襄陽市谷城縣,注冊資本1億元。公司專業從事6N太陽級多晶硅的研究開發與生產銷售,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1萬噸,二期4萬噸,通過初洗車間、精洗車間、精煉車間、機加鑄錠車間、機加制粒車間、污水處理及辦公區、生活區等項目建設,力爭三年內分批達產。
圖源:智匯光伏
可以預見,未來的多晶硅產能勢必與光伏裝機需求匹配,甚至可能會在此番產能缺口的大舉擴產、投資之下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林如海預計2022年國內多晶硅產能將達到119萬噸/年,全球占比將繼續提升至88.3%;國內多晶硅產量將達到81萬噸,全球占比將繼續提升至85.3%。
根據各多晶硅在產和新建企業規劃產能統計,林如海預計,到2025年底,中國多晶硅產能將超過500萬噸/年,包括海外供應,共計可滿足全球1500吉瓦左右的裝機量需求。從需求角度看,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將分別達到550吉瓦和1000吉瓦,折算成多晶硅需求量將分別達到190萬噸和294萬噸。即長期看,現有擴產規劃可滿足長期光伏裝機需求,產業有增量前景,但需注意2025年前過度投資規劃的產能可能引發市場供需失衡。
毋庸置疑,光伏產業已經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開始加速發展,尤其是在成本下降的趨勢下,實現光伏全面平價上網已是大勢所趨,而裝機量的增長無疑也為產業鏈的供應能力帶來了巨大考驗,多晶硅市場的波動顯然并未很好的迎接這次挑戰,幸而產能正在逐步提升,并在可以預見的周期內與之匹配,屆時,硅料的成本也勢必將回落至合理價格,以刺激光伏產業的繁榮。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伏產業向規模化應用邁進的重要階段,智能化技術也成為了重要助燃劑。今年1月,工信部便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了《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分別從制造端的行業智能化與應用端的場景智能化兩方面對整個智能光伏產業進行了明確規劃,并錨定了提升行業發展水平、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各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光伏人才培育六大方向,明確了發展路徑。
更重要的是,“行動計劃”中也對多晶硅這一關鍵材料進行了明確規劃——支持低能耗、低成本多晶硅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和穩定性,擴大突破高純電子級多晶硅;研究推廣多晶硅生產、后處理等環節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推動建立多晶硅生產在線應急指揮聯動系統。
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多晶硅市場的波動影響之廣泛,甚至會對后端的智慧光伏應用場景產生蝴蝶效應。
經過多年的發展,光伏產業如今已經成為我國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智能光伏也將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和推動我國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所以,在智能光伏穩步增長的同時,多晶硅等關鍵材料更加需要提供穩定的供應保障。
參考資料:
1.《多晶硅的世紀之爭》, 錦緞
2.《擁擠的多晶硅賽道:三年超200萬噸擴產!》, 智匯光伏
3.《多晶硅哄抬價格亂象到頭了?三部委約談企業機構,產業鏈利潤或回歸“凹形”分配》,科創板日報
4.《多晶硅漲價或將“急剎車”!三部門聯合約談骨干企業》,證券之星
5.《監管頻發聲打擊囤積居奇,多晶硅價格高燒何時能退?》,貝殼財經
6.《三部門約談多晶硅骨干企業 今年硅料長單簽訂規模已超5000億元》,證券時報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