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峰會在蘇州召開,峰會專門設置了“AIoT+金融創新發展分論壇”,多家單位在分論壇上介紹了其在AIoT+金融領域的實踐。
今年年初,人民銀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在金融業網絡基礎設施、服務渠道、產品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智能物聯網(AIoT)應用于金融業的重點任務。在頂層設計驅動下,各產業主體開始積極推動AIoT在金融業的應用。近日,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峰會在蘇州召開,峰會專門設置了“AIoT+金融創新發展分論壇”,多家單位在分論壇上介紹了其在AIoT+金融領域的實踐。從各家單位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AIoT+金融這一領域越來越受到業界重視,在筆者看來,其中幾個特點和趨勢值得關注。
當前,大型金融機構已不僅僅是物聯網技術的需求方,也開始成為物聯網技術的“供給方”,通過自研或合作研發的物聯網平臺和系統方案,支持內外部創新,尤其是一些大中型銀行作為物聯網“供給方”的特點更為明顯。在筆者看來,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大中型金融機構物聯網平臺建設加速,全方位支撐金融業務創新
大型銀行建設總行級物聯網平臺已成為近年來的趨勢,除了工農中建等國有大行外,平安、光大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加速物聯網平臺建設。以中國銀行為例,該銀行在2019年之前已開始采用物聯網技術進行業務創新,但彼時物聯網設備只是分散接入,相關物聯網解決方案只能是煙囪式系統開發并存在明顯的數據孤島,導致開發周期長、成本大。意識到這一問題,中國銀行開始推動物聯網平臺的建設,并于2021年初步建成基礎物聯網平臺,具備了設備接入與應用開發解耦的能力、統一的數據標準體系,對于一些基于物聯網的業務創新實現了降本增效;目前,中國銀行正在推動物聯網平臺第三階段建設,目標是打造企業級的IT基礎設施,與業務系統連通,實現智能聯動指導決策。
物聯網平臺成為銀行IT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物聯網平臺獲取銀行客戶更為豐富的數據,尤其是深入的生產經營數據并形成數據處理能力,已經能夠為押品管理、貸后監管等場景提供支持。在此基礎上,將物聯網平臺與銀行其他業務系統數據結合,共同輸入到企業級的數據湖中,各個業務系統根據業務邏輯提取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使銀行的模型更為準確和可靠。從這個角度來看,銀行自建的物聯網平臺為業務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可以說是行內物聯網技術“供給方”。
2、部分金融機構基于自身成熟的技術積累,推動物聯網技術對外輸出
過去幾年,大中型金融機構不斷成立和孵化專業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或合資公司,這些公司除了滿足金融機構內部技術支撐之外,開始不斷加大對外技術輸出,包括向同業中小機構輸出。最為典型的是大型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向同業中小銀行進行技術輸出,例如,建設銀行已累計向大量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慧系列”風險工具,輸出智能化和數字化風控技術;工商銀行累計向近30家中小銀行、券商、保險等同業客戶提供“工銀BRAINS”智能反洗錢、信貸管理系統等5大類科技產品。金融機構的物聯網技術雖然還不如風控、信貸管理等技術系統大規模對外輸出,但在部分成熟技術領域,已經初步形成對外輸出能力。
舉例來說,平安集團旗下的塔比星定位于產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的產品中也有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整體解決方案,比如面向小微制造企業的數字化服務的塔比智造平臺,包括自研輕物聯設備,可以實時采集海量非標工業設備生產運行數據,通過對海量數據的篩選、建模、分析,為金融機構解決貸前、貸中、貸后的很多痛點,這一平臺已對外提供服務。未來,預計大中型金融機構也將成為物聯網技術方案供應商中的重要主體。
多樣化技術不斷融合的背景下,物聯網向著智能物聯網(AIoT)升級,在產業鏈上下游各類主體的推動下,AIoT在金融業的應用場景持續探索,雖然還未形成大規模應用的態勢,但一些解決方案已逐漸成熟,解決了多個場景中的痛點。
一方面,不同供給群體基于自身優勢,解決了場景金融中多個難題,形成專門的AIoT金融解決方案。AIoT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涉及環節比較多,加上金融業場景復雜性以及金融產品對風險管控要求較高的特點,單個主體無法提供所有的能力,更多是基于自身的優勢,攻克重點難題,并和產業鏈各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形成典型的AIoT+金融解決方案。
在本次“AIoT+金融創新發展分論壇”上,各家機構展示了其在AIoT+金融領域的主要優勢以及主要方案。例如,中國移動依托其擁有的“連接+算力+能力”體系,推出數智金融服務方案,尤其是借助移動通信網絡、物聯網平臺、芯片模組的優勢,推動產業金融平臺建設;螞蟻集團依托螞蟻鏈的優勢,結合物聯網技術,推動可信數字底座,重點針對實體資產數字化可信上鏈流轉,能夠直達實體經濟生產和供應鏈各環節,支持產業金融發展。
另一方面,多個場景的AIoT解決方案已得到驗證,形成一定規模的落地示范。動產融資、大宗倉儲監管、汽車金融等場景已得到廣泛驗證,例如中國銀行、螞蟻集團均在其分享中介紹了汽車貸后監管、新能源商用車保險等案例,中移上研院、京東科技展示了數字倉庫助力大宗商品監管的案例,螞蟻集團、鑫聯享分享了融資租賃的案例。
其中,針對豬牛羊等活體抵押監管得到多家機構的推薦。近年來,多個地方政府發布了活體抵押貸款的指導意見,釋放政策紅利,來落實中央提出的發展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精神,有些地方還將活體抵押貸款納入到了鄉村振興績效考核中,可以說是形成了強有力政策支持。然而,活體抵押長期存在著押品價值低、重復抵押、押品易滅失等難題,在AIoT相關技術和方案成本大幅下降的背景下,AIoT成為助力活體抵押落地的有效手段。在實踐中,采用智能耳標、項圈等采集動物的體征信息,通過區塊鏈上鏈保證數據源頭可信,通過蜂窩網絡或自組網形勢將數據收集至專門的監管平臺,實現對活體資產的有效監管。
目前,AIoT+金融的政策環境不斷完善,業界對于這一領域的市場前景也比較認可,AIoT+金融的應用雖然處于發展初期,但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一些規模化的場景正在開啟。在這個過程中,行業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其中一方面是標準的缺失。AIoT+金融是一個融合領域,需要從融合角度形成專門的標準體系,但目前的現狀是不同機構對AIoT系統的部署要求差異較大,包括標的物感知的數據類型、感知方式、物模型、平臺建設等各個方面;另外,不同的金融業場景對AIoT系統部署要求的差異也比較明顯,還未提煉出一些通用的設備、技術要求,阻礙了AIoT+金融規模化落地。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多家機構已開始了AIoT+金融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并形成一定的成果。舉例來說,今年3月,業界首個針對AIoT+金融應用領域的標準化文件《集成了5G與物聯網的抵質押物管理技術方案》正式發布,該標準是由中國信通院和中國銀行業協會共同發起,聯合了多家銀行、運營商、技術廠商共同制定,并向國內超過40家銀行機構廣泛征求意見。
借助AIoT技術,在對抵質押物管理中可以形成感知、邊緣處理、連接、管理平臺、安全、數據對接等六方面能力,形成了完整的數字化管理方案,提升銀行抵質押物管理中的風控水平。該標準化提出了金融機構抵質押物管理平臺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方案支撐的典型場景包括動產定位管理、融資租賃物風險管控、供應鏈金融中資產管理以及特定不動產的監測管理等,這些場景都是此前實體經濟融資中存在痛點的領域,AIoT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相應的痛點,實現銀行產品創新。除此之外,中國信通院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繼續圍繞AIoT+金融的多個場景,進行系列標準的研究制定。
有了標準并不代表能夠實現落地,還需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貫徹,讓標準“用起來”才能破解AIoT+金融領域相關痛點。在相關標準基礎上,針對AIoT+金融技術方案的評估測試體系也加快構建,成為貫徹標準的重要抓手。中國信通院基于現有標準,開始構建智能物聯網金融技術方案(AFT)評估體系,針對銀行、運營商、技術廠商構建的抵質押物技術方案進行全面評估,促進AIoT+金融標準落地。首個評估評估包括了6大能力域、27個能力模塊、110個細分能力項,全面涵蓋抵質押物監管中AIoT技術方案,當前中國移動、中國銀行、螞蟻集團等代表性機構已參與了首批評估。
在標準化和評估測試工作的穩步推進下,AIoT+金融發展的規范性將不斷提升。金融業具有風險厭惡的特點,在技術方案不成熟、不完善的情況下,很難形成規模化采用。目前智能物聯網技術已在多個行業實現規模化部署,在金融業大量場景也得到驗證,在標準和評測等規范化工作推動下,相信AIoT+金融應用會持續加速。
12月7日 深圳
“2022中國AIoT產業年會暨2023智能產業前瞻洞察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