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亞馬遜被曝將開始大規模裁員,砍掉非盈利的業務,將波及約計1萬人,主要針對設備部門團隊,該部門負責Echo智慧音箱和語音助理Alexa等設備。而這無疑也為智能家居產業敲響警鐘,智能音箱的未來何去何從?
2022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冷空氣蔓延全球的各個行業,科技領域也無法幸免,甚至成為了重災區。
科技招聘網站TrueUp對科技公司裁員數據進行了追蹤,結果顯示——今年全球科技公司已經進行過 1138 輪裁員,波及人數18 萬名員工。過去10年間,締造了諸多美股奇跡的硅谷如今也籠罩在裁員潮的陰影之下。拋開馬斯克在收購推特之后的一系列“神操作”不談,Meta在經歷18個月以來的股價腰斬,成為2022年標普500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公司后,扎克伯格的一封公開信簡單粗暴的將裁員比例、部門及賠償政策等擺在了臺面上,將涉及 1.1 萬人。
這廂,Meta雷厲風行;那廂,即將迎來“黑色星期五”購物節的亞馬遜卻開始了“暗箱計劃”。《紐約時報》11月14日報道,亞馬遜計劃開始大規模裁員,總數約計1萬人,主要集中于設備與服務、零售以及人力資源事業部。裁員人數約占亞馬遜企業員工的3%,但不超過其全球約150萬員工(包括小時工)總數的1%。這將是亞馬遜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裁員。消息人士還透露裁員很可能不會一次性完成,而是采用滾動形式,一個團隊接著一個團隊分批進行。
面對高懸的裁員“鍘刀”,外界眾說紛紜,直到有報道披露,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正在牽頭削減公司成本,包括砍掉非盈利的業務,一句“非盈利”也令不少人聯想到了亞馬遜力推的語音助手Alexa項目,雖然曾經驚艷消費者,但杰夫·貝佐斯曾公開表示,公司經常以打折價出售Alexa設備,有時甚至低于成本價。
隨后,這一猜想也被證實,亞馬遜設備和服務高級副總裁戴夫·林普(Dave Limp)在給員工的公開備忘錄中寫道,公司已決定整合設備部門團隊,該部門負責Echo智慧音箱和語音助理Alexa等設備。
其實很早就有知情人爆料稱亞馬遜也開始準備大裁員了,起因是公司CEO Andy Jassy發起了一項大規模的削減成本計劃,而在削減成本大審查中,亞馬遜考察了Alexa和另外一些“無利可圖”的部門。
資本逐利,在降本增效的重拳之下,一項技術或產品的研發投入以及其所能轉化的業務盈利則成為了考量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對于Alexa而言,盡管亞馬遜官方稱已經售出了數億臺支持Alexa的設備,但這些產品的利潤率往往很低,而且語音購物等潛在的收入方式也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
一位了解財務情況的人士曾向媒體介紹,2018年,Echo和Alexa損失了約50億美元。此外,根據海外媒體 Insider 獲得的內部數據,今年第一季度,亞馬遜的Worldwide Digital 部門(包括從 Echo 智能揚聲器和 Alexa 語音技術到 Prime Video 流媒體服務的所有內容)的運營虧損超過 30 億美元。一位熟悉該部門的人士告訴 Insider,Worldwide Digital 的絕大部分損失與亞馬遜的 Alexa 和其他設備有關。
甚至還有媒體披露,亞馬遜內部長期以來一直把硬件設備和Alexa看成很有可能被砍掉的項目。殊不知,Alexa也曾經是眾星捧月,被認為是“未來的計算機”、可以取代手機的“下一代入口”。
2012年8月31日,四名亞馬遜工程師注冊了一項基礎性專利,這項專利的內容日后最終演變成了Alexa。2014年11月,亞馬遜在發布智能音箱Echo的同時也發布了語音助手Alexa。最初,Echo只是亞馬遜內部倉促推出的一款Fire Phone的替代品,持續尋求在硬件上超越蘋果的機會。或許亞馬遜也沒有預料到,Echo一舉拉開了持續多年的智能音箱熱潮,成為了智能家居的交互與控制中樞。
隨后,智能音箱Echo出現在了百萬個家庭之中,亞馬遜也為此專門成立了兩個團隊,其中一個負責繼續開發Echo系列產品的迭代與擴張,推出了Echo Spot、Show、Dot、Plus等產品,另一個則專攻Alexa,負責將Alexa語音服務植入更多的硬件與場景之中。據介紹,從2017年到2018年,亞馬遜在Alexa和智能音箱Echo上投入的工作人員增加了一倍,達到10000名工程師。
但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對于智能音箱Echo的定位并非只是智能家居的交互入口這么簡單,Alexa的核心目標也不只是像傳統硬件公司那樣成為智能音箱產品銷售的輔助性能。相反,亞馬遜是希望改變消費的購物習慣,使其選擇用語音助手下訂單,這樣一來,Echo也就變成了電商銷售的媒介。亞馬遜的一份內部文件中曾說:“我們希望在人們使用我們的設備時賺錢,而不是在他們購買我們的設備時賺錢。”或許也正是這樣的定位才使得Echo產品本身的利潤并不高。
故事的結局已經明朗,智能音箱Echo與語音助手Alexa并沒有如預期般掀起商業模式變革,反而安全性頻頻被曝丑聞。曾有報告稱,Alexa每周會收到10億次互動,但其中大部分對話都很瑣碎,比如播放音樂或詢問天氣等命令,而這顯然很難創造收益。
正如一位亞馬遜前雇員對于Alexa的評價——Alexa 是想象力的巨大失敗,是一個沒有把握住的機會。
筆者斗膽加以解讀、延伸——首先,無論是Alexa還是Echo都是基于語音為消費者提供各類服務,而對于購物這件事而言,“眼見為實”可以說是全球通用的消費準則,即便是搭載了顯示屏的智能音箱在產品展示方面也頗受限制,加之如今手機購物非常便利,企圖用Alexa改變消費習慣更是難乎其難,所以是一次“巨大的失敗”。
其次,回望Echo當年的橫空出世,智能音箱在全球市場中的出貨量、用戶粘度等都在持續提升,語音控制的便捷性可以說是推動智能家居產品規模化落地的重要推力,這也是為何谷歌、蘋果、小米、阿里、百度等一眾國內外廠商都不肯放過智能音箱這個交互入口。而作為最早啟用智能音箱產品的企業,亞馬遜顯然沒有把握住機會。
對比友商,蘋果HomePod雖然因為生態封閉,在智能性與功能聯動方面并不出眾,但“為音質情懷而生”的定位也使其成為了蘋果音質最好的產品;小愛同學、天貓精靈、小度音箱等國內智能音箱則是主打生態戰術,同時在語音交互層面做足了功課,不僅可以控制更多智能家居設備,同時還能基于用戶使用數據不斷優化交互體驗。換言之,友商們是實實在在的通過消費者購買他們的設備來賺錢。
除了寄希望于通過語音交互撬動新的購物模式,以及沒有抓住智能音箱的先發優勢之外,持續虧損以及亞馬遜此番將裁員的矛頭指向Alexa也在某種程度上將當下智能音箱產品的隱憂剖白在大眾視野之中。
眾所周知,亞馬遜是互聯互通標準Matter的發起者之一,其在2022年度秋季硬件新品發布會上發布的十余款智能硬件產品都將在年底與Matter兼容。所以,亞馬遜如果想要轉變戰術,圍繞Echo進行智能家居產品的生態建設也并非難事。但前提是,智能音箱在即將到來的互聯互通時代下還能繼續輝煌嗎?
過去,“動口不動手”的設備控制、智能場景啟動令人們眼前一亮,也使得智能音箱坐穩了智能家居入口的寶座。未來,隨著真正的全屋智能在互聯互通之下得以實現,越來越多的終端設備及其所觸達的用戶使用數據都能夠匯集到一起,通過AI、大數據等技術可以更加精準的預測出用戶的需求,從而實現“無感交互”,無需用戶語音喚醒,設備即可根據用戶習慣自動完成相應的設置。顯然,智能音箱在無感交互時代下便成為了“偽需求”。
此外,多年來,智能音箱的硬件構成都較為固定,大多都是由電源模塊、語音識別模塊、WIFI 模塊、主控芯片、存儲模塊等組成,企業的競爭點在于麥克風陣列適配更智能的識別算法以及背后聯動的產品生態等等。這也導致行業門檻較低,當品牌捆綁不再是優勢時,業內也勢必會涌現出更多在音質、外觀上更加出眾的音箱產品。
寫在最后
近年來,智能音箱在整個智能家居的滲透率與出貨量有目共睹,在搭配了顯示屏、攝像頭等輔助配件后,其功能也逐漸豐富。但不可否認的是,智能音箱的熱度正在消退,加之中控屏這一新晉交互入口的沖擊,也為智能音箱的發展又增添了一份不確定性。未來,在互聯互通的大背景下,全屋智能將成為現實,無感交互也勢必成為企業的新發力點,屆時,智能音箱何去何從?
其實,不僅僅是智能音箱需要面對行業需求轉變所帶來的新挑戰,整個AIoT產業如今都走到了跨越深水區的重要節點,企業需要解決新需求多帶來的技術革新與場景創新問題,同時還要面對疫情、地緣沖突、能源危機等諸多因素造成的供應鏈壓力,可以說,大家的2022年都異常艱難。眾人拾柴火焰高,2022年12月7日,智次方·物聯網智庫將攜手摯物產業研究院舉辦產業盛會【2022年中國AIoT產業年會暨2023智能產業前瞻洞察大典】,聚集行業專業及資深從業者,共同探討凜冬之下,物聯網企業如何尋求新機遇。
12月7日 深圳
“2022中國AIoT產業年會暨2023智能產業前瞻洞察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