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宣布中國商飛獲全國第一張企業5G專網的頻率許可,其中925~6125MHz和24.75~25.15GHz頻段也是工業無線專用的頻段。這標志著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的“5G+工業互聯網”已經逐步形成政府規劃引導、地方務實推動、產業聯動發展的“中國模式”,正在進入由起步探索向規模發展的新階段。
相比于通用的民用5G來說,5G專用網絡相當于一種局域網,是采用3GPP 5G標準構建的具有統一連接性、優化服務和特定區域內安全通信方式的企業或行業無線專網。具體來說,3GPP標準定義了兩種5G專網部署模式:SNPN(獨立的非公共網絡)和PNI-NPN(公共網絡集成NPN)。其中,PNI-NPN是“公網專用”,指企業可通過與運營商5G公網共享RAN,或者共享RAN和核心網控制面、端到端網絡切片的方式來部署5G專網;而SNPN是“獨立部署模式”,指企業獨立部署從基站到核心網到云平臺的整個5G網絡,可以與運營商的5G公網隔離。 與有線局域網或Wi-Fi等現有局域網相比,5G專網可以為企業中的設備提供更高的移動性、有線級連接的穩定性和質量等,同時還具備一些基本優勢,如安全性和覆蓋范圍廣等。
5G專用網絡是一個企業內部網絡,提供與特定企業的人員或事物的通信連接,并提供這些企業的業務所需的特定服務,由企業獨立運行并專門使用。與公共網絡不同,只有企業內部的授權人員或終端才能訪問此網絡。在企業自建5G專網道路上,專用網絡的頻譜大概率是第一道門檻。頻譜資源是有限的,并非隨需隨得。在全球5G的戰略背景下,目前全球已有約30個國家、地區、行業和企業開展了5G專網相關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其中,歐盟投入約1.6億歐元用于5G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并提出了一系列5G專網發展的愿景規劃。在我國,2020年6月時發布的《中國5G創新發展行動綱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5G累計商用時長力爭達到600Gbps,建成世界領先的5G專網。同年8月,在2020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正式宣布全球首個商用5G專網——Automobile Xtension正式商用。也在同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中國5G商用牌照并正式發放;去年10月23日,工信部正式批復中國移動共建5G聯合創新中心正式成立;2022年將全面建成5G專網。
在大多數國家,頻譜都被視為一種自然資源,其使用受到國家主管部門的控制,國家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的需求分配資源,我國的行業主管部門對企業自建5G專網專用頻譜給予了科學穩健的態度。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可以通過網絡切片方式使用公眾通信網;運營商則可以向企業出租專用基站和下沉到企業的UPF,核心網控制面在運營商,但基于IPv6的UPF分流,可保證企業敏感數據不在公眾網落地;而大企業可申請專用頻率自建5G專網,可實現靈活按需分配TDD上下行時隙,該專網仍可交由運營商代維。
在此前召開的“2022年中國5G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就曾表示,應為工業互聯網應用劃出專用頻段,這樣不僅可避免與公眾業務間干擾,而且5G CPE、工業模組也不必再按多頻多模配置,可顯著降低成本。
而隨著第一個專用頻段落地,商飛牽頭的示范效應以及未來推廣效應,5G+工業互聯網有望迎來較大發展,國家政策未來也或有更多支持。在此基礎上,與5G專網相關的網絡設備、傳輸端、數據采集環節、應用環節均有望陸續受到產業催化。
自5G商用以來,從城市到鄉村,從海島到戈壁,從礦井到珠峰,我國一直在穩步推進5G網絡建設。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突破了萬億大關,已建成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家,工業設備連接數量近8000萬臺(套),目前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獨立組網網絡,5G基站總數達225萬個,用戶數量超過5.2億;飛機、船舶、汽車、電子、采礦等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開展“5G+工業互聯網”創新實踐,全國在建項目超過4000個,培育一批高水平的5G全連接工廠標桿;同時,5G也在加速向醫療、交通、教育等各行業各領域推廣,帶動人工智能、8K顯示等新技術日益成熟,帶動車聯網等新業態蓬勃發展。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評估報告》顯示,全國4000余個“5G+工業互聯網”項目已覆蓋41個國民經濟大類,5G全連接工廠種子項目中,工業設備5G連接率超過60%的項目占比超一半,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將加速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加速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表示,“5G+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不僅帶動了企業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安全發展,而且開辟了傳統工業技術升級換代的新路徑,加速人、機、物全面連接的新型生產方式落地普及,成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目前,雖然中國在5G通信領域的布局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并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應用經驗,但在一些關鍵技術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5G專網的發展仍面臨挑戰。早在2G、3G以及4G時代,專網就已經在行業內發揮著作用,而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企業和專業市場對于網絡質量和安全性需求也日益提高,這也進一步提升了專網在通信市場的規模。隨著全球通信技術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專用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與國外差距逐步縮小。目前已經在全國建成了數萬個5G基站。在5G技術商用后,中國專網也已進入商用階段。可以說,5G專網的到來補齊了5G應用落地的最后一塊拼圖,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更多應用維度,豐富5G應用實例落地的同時,也令相關上游下游產業鏈企業百花齊放。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提供的數據,從2009起,我國專網通信行業便在不斷擴大發展,2018年專網通信的市場規模超過200億元,專網通信產值超過500億元。在2018年3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國務院提出了提升專網需求的部署要求,這意味著在國家層面上,專網發展也得到了相關領域的全力支持。
2018年6月以來,中國電信成功測試了中國首個5G室內試驗網(BGP)+5 G試驗網(SA)組網技術,可實現5G室外覆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也已經發布了相關方案,針對5G專用網絡和特定業務場景進行了部署:如在工業、醫療健康、物流、能源、港口、交通、電力、公安、氣象等行業中對網絡要求較高的行業將率先實現覆蓋;針對智慧城市建設,也將實現更好的融合應用。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以及新基建建設加速布局,國內移動通信網絡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未來隨著5G業務、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步發展成熟,并應用于智慧城市、園區、能源運輸等領域,5G行業應用和關鍵技術都有很大想象空間。
5G專網在特定區域進行信號覆蓋,彌補了公網通信無法覆蓋的范圍,由于專網對于技術可靠性需求較高,整體安全性、抗干擾能力優于公網,同時由于其覆蓋物理范圍小于公網且需求場景較確定,其專業性、專用性較高。在行業及社會各界支持下,5G專網已經逐漸形成規模,但面對專網發展形勢的不確定性和復雜多變的行業環境,5G專網的未來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此前,工信部只給運營商企業授權了5G專網的頻譜,其他企業需要使用5G專網,就只能找運營商企業合作。而基于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運營商也為此推出了三種合作的模式,比如,中國移動就推出了“優享”、“專享”、“尊享”三種模式:
優享模式(公網公用)是在公共網絡基礎上,通過QoS、網絡切片等手段,滿足客戶對特定業務的網絡速率、時延、隔離性優先保障需求;
專享模式(公網專用)是在局域增強覆蓋基礎上,通過邊緣計算、數據分流等技術手段,滿足客戶對超低時延、數據不出場等業務需求;
尊享模式(專網專用)是通過基站、頻率、核心網設備的專建專享,為企業客戶構建專用網絡,滿足客戶對高安全性、高隔離度等定制化建網需求。
比如,此前中國移動和寧德時代宣布建成了全國最大的5G企業專網,正是采用了與公網部分共享的“專享模式”。事實上,不光中國移動,三大運營商都分別提供了分級的5G專網產品體系,各家對于不同級別5G專網有不同的名稱,不過其分類的邏輯和同一分級的內涵基本一致。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表示,“‘5G+工業互聯網’為加速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新的工具箱。”5G是驅動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技術,工業互聯網又是5G規模化應用的主陣地,兩者深度融合,進一步釋放5G應用的價值。
寫在最后
在工業4.0時代,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帶來對現有工業物聯網的深度改造,如今的5G專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更是被廣泛應用于工業控制應用和智慧城市、智能電網等產業轉型升級領域。據統計,2019年全球工業增加值約為7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比例超過47%;同時,還有大量數據需要收集分析,對大量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利用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安全性等優勢。
未來,在5G專網的推動下,“5G+工業互聯網”發展向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邁進,工信部等部門也將出臺支持工業互聯網規模發展的新舉措,不斷完善多層次的創新示范體系,分行業分領域制定5G全連接工廠建設標準,提升5G虛擬專網和混合專網建設服務水平,推動各方加強低成本、輕量化的5G工業級產品研發和產業化,讓廣大工業企業用得起、用得好,不斷提升產業供給水平。
注:本文為中央企業工業互聯網融通平臺原創文章,原文:《首張企業5G專網頻率許可來了!“5G+工業互聯網”發展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