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慧燈桿、多桿合一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不僅是底層技術與解決方案、產品在不斷迭代,應用端也實現了規模化推廣,而燈桿的價值體現在除了支撐現有智慧化功能外,還為更多的場景創新預留了發揮的空間與硬件接入條件。
如果要評選近兩年來的智慧應用“黑馬”,智慧燈桿不僅榜上有名,而且還應該是跑在第一梯隊的績優股,速度快、耐力強。而智慧燈桿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一推一拉的合力,推是指5G、自動駕駛、智慧安防、智慧交通、道路停車管理等數字化應用的驅動,拉是指國家層面建設智慧城市的決心與行動力,以及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牽引。
回溯智慧燈桿的發展歷程,2016年堪稱是我國智慧燈桿落地元年,彼時,華為在CeBIT 2016(德國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發布了業界首個多級智能控制照明物聯網解決方案,中興通訊在深圳工業園試點了首個Blue Pillar智慧路燈桿,陜西省政府也聯合了鐵塔公司和中興通訊試點了智慧燈桿……一時間,各地開啟智慧燈桿試點的消息接踵而至,全國范圍內的道路桿件整合行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然而,在2017年至2018年間,方興未艾的智慧燈桿卻落地受阻,主要原因是單桿成本高達3-8萬的智慧燈桿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同時還牽扯到了交通、城市建設管理、氣象、通信等不同領域,主導權與運營歸屬不明確。而應用推廣遭遇“卡殼”也直接導致了相關標準、規范遲遲沒有發布。
進入2019年,產業端與政策端的合力成為了破局的關鍵,一方面5G成為智慧燈桿建設的新鮮動力,2019年4月發布的《關于2019年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基礎電信企業、鐵塔公司集約利用現有基站站址和路燈桿、監控桿等公用設施,提前儲備5G站址資源。另一方面,多地政府發布相關政策,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設立智慧燈桿建設目標。
近年來,智慧燈桿、多桿合一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不僅是底層技術與解決方案、產品在不斷迭代,應用端也實現了規模化推廣,根據燈桿智慧說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12個省份共計20個智慧燈桿項目已經通過審批,擬建智慧燈桿35819套,所有相關項目總投資達55億元。(部分項目中的智慧燈桿只為其中一個標段,納入了總項目金額)
來源:燈桿智慧說
其中,湖南寧遠縣城市智慧路燈、智慧充電樁項目計劃改造智慧燈桿660根、配置智能充電樁280個等,投資達6800萬元;廣州梅州市蕉嶺縣智慧燈桿建設項目計劃新建智慧燈桿 1135 臺(含智慧照明系統、5G無線系統、智慧安防系統、環境監測與應急系統、信息發布系統各 1135套,智慧充電樁系統 100 套),投資達1.94億元……
綜合來看,智慧燈桿的單桿成本仍維持在3萬元左右,有時還要額外承擔智慧燈桿建設時所需要的地下管道、線纜、光纖的鋪設成本,這也導致我們每每看到智慧燈桿項目招標時,預算金額總是在數千萬甚至是上億級別,而傳統的路燈燈桿主要成本集中在桿體,造價一般在數千元不等。深圳市信息基礎設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龍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原來買一根路燈燈桿3000元,現在買一個多功能智能桿需要8000元到15000元,而原來的地下管道只需要鋪設兩種 PVC管,用土地下直埋就可以,但現在要增修管道,自然也需要增加投資,也就是說,大概一根燈桿的投資從 2 萬直接提升到 6 萬。
具體來看,智慧燈桿的成本包含了照明、燈桿、箱體等原材料,攝像頭、通信基站、環境監測傳感器、LED屏、集成芯片等智能化設備,基礎的供電線纜與燈桿照明控制線纜、智能化設備的通信線纜等輔材,同時還需要考慮后端管理平臺的成本。所以說,身兼數職的智慧燈桿“身價”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其所承載的功能相較2017-2018年間更加豐富,其成本也很難有大幅下降。
但正如馬龍彪在接受采訪時所言,單個項目的投資的確在增加,但如果結合道路投資來看,將時間線拉長,多功能智能桿作為配套基礎設施并不會導致整個主體工程發投資大量增加,反而有集約效應。誠然,相較于最初的智慧燈桿,如今多地推行的多桿合一、多功能智慧桿則是在照明控制、一鍵呼救、5G基站、道路監控等功能之外融合了氣象監測、新能源充電樁、信息發布等創新功能,還將成為車路協同體系的重要入口。所以,燈桿的價值體現在除了支撐現有智慧化功能外,還為更多的場景創新預留了發揮的空間與硬件接入條件。
舉例來看,北京經開區在2021年底開放了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而為了更好的推行自動駕駛,區內的300多個路口的多功能綜合桿上均設有雷達、AI攝像頭等車路協同設備,路側感知設備所采集的智能網聯數據,通過MEC設備進行實時計算處理后輸出,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車路協同信息。今年年初,有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8月前,50臺國產自研的邊緣計算節點設備將安裝在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的智慧燈桿上并完成測試。”
眾所周知,我國智慧燈桿產業的首個國家級標準《智慧城市智慧多功能桿服務功能與運行管理規范》已經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無疑將進一步加速國內“多桿合一”的建設腳步。根據桿塔在線數據顯示,截止今年1月,全國已建智慧燈桿161102根,在建項目達124個,包含133571根智慧燈桿。
數據來源:桿塔在線
從產業鏈結構來看,智慧燈桿的上游包括照明、燈桿等原材料、組件提供商,以及5G基站與通信技術提供商;中游為燈桿主體制造商,工程應用商;下游為應用單位,涵蓋了包括環境監測、智慧交通、城市安防、充電樁服務、智慧社區等眾多應用領域。智慧燈桿背后豐富的應用形態也使得目前的行業競爭尤為激烈,除了垂直企業外,三大運營商、互聯網巨頭、數字化集成服務商、AI安防領軍企業、LED廠商等等都盯上了這塊“大蛋糕”。
其中,三大運營商雖然起步時間不同,但基本都是通過在不同地區進行智慧燈桿試點來推動業務成型,中國移動2017年便在江蘇徐州建設完成了首個智慧燈桿試點,貴州聯通于2018年在遵義新蒲新區安裝部署了基于物聯網的智慧燈桿,中國電信也在2020年聯合國家電網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園區開通了首個4G/5G+LTE-V智慧燈桿。
此外,華為算得上是最早一批投身智慧燈桿領域的“外來客”,其在2016年發布了首個多級智能控制照明物聯網解決方案;隨后又在2017年聯合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中國照明學會、常州市城市照明管理處等共同發布“NB-IoT智能路燈生態圈”;并在2018全球移動寬帶論壇(MBBF)期間發布了PoleStar2.0智慧桿解決方案。更是已經在沈陽、北京、沙特、哥斯達黎加等海內外多地聯合合作伙伴實現了智慧燈桿的規模化部署,還在去年年底聯合深圳市信息基礎設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為深圳市部署了上萬根多功能智慧桿。
而阿里也在2018云棲大會上發布了阿里智慧生活的主力產品鴻雁“天際”智慧燈桿,也正是這一年,時任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阿里云總裁的胡曉明公布了一則重要消息——阿里巴巴將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據介紹,以鴻雁“天際”智慧燈桿為核心的智慧園區方案,可以幫助城市和各類園區實現包括智能照明、天氣傳感、指揮應急、傳媒發布、便民充電、WIFI覆蓋、監控報警、汽車充電、緊急報警等九大園區管理功能,提升城市和園區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而AI安防企業的先天優勢無需多言,其本身就能夠滿足智慧燈桿上對于監控攝像頭、LED屏體等設備的供貨,加之安防企業對于城市數據的捕捉、開發利用早已駕輕就熟,更加能夠依托智慧燈桿實現危情抓拍、預警等城市管理。目前,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均已推出了智慧燈桿的相關業務。
面對一眾“外來競爭者”的圍堵,華體科技、愛克股份、名家匯等垂直玩家也贏得相應的市場空間。華體科技近年來專注于智慧路燈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制造,在冬奧會核心賽區周邊部署接入了2539盞“智慧樹”;愛克股份以智慧路燈云控平臺以及智慧照明功能為基礎,供智慧路燈日常運行的智慧化管理和應用;名家匯在智慧照明方面形成了智慧照明工程施工、智慧路燈系統云平臺、智慧路燈大數據運營三大細分業務。
以華體科技為例,其承擔了冬奧會核心賽區周邊的智慧路燈改造升級項目,通過搭載接入視頻監控、路燈節能控制器、交通指示牌、交通信號燈、無線WiFi、LED信息顯示屏、新能源充電樁、太陽能光伏發電儲能裝置等諸多物聯網智慧設備,為冬奧會量身定制了2539盞“智慧樹”,一桿解決了賽區周邊的照明、安防、交通以及停車管理等公共服務需求。
寫在最后
作為智慧安防、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等眾多智能化場景的重要入口,被賦予數字化功能的燈桿猶如無數根觸角,延伸至全國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作為靠近用戶的邊緣側終端,其所承載的感知、數據收集、邊緣計算等任務日益繁重,而這也意味著燈桿所能夠開創的智慧化場景將更加豐富。未來,隨著技術體系的成熟,以及行業標準的逐步落實,智慧燈桿產業也勢必將在建設成本、建設規模與應用成果上迎來更多好消息。
參考資料:
1.《一根智慧燈桿,撬動萬億市場,支點在哪?》,智能相對論
2.《超55億!3.5萬套!12省智慧燈桿審批項目匯總》,燈桿智慧說
3.《智慧路燈桿來了:蟄伏兩年,乘5G東風帶來千億市場》,智東西
4.《成本貴出 2 倍多,城市道路為何還要建設智能燈桿?》,InfoQ
5.《智慧燈桿助力!國產自研車路協同“大腦”即將上路》,中國之光網
6.《揭秘三大通信運營商的智慧燈桿布局與落地案例》,中國照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