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風險顧問公司OODA Loop向英國政府出示了一份參考報告,分析對象直指中國蜂窩物聯網模組企業。報告稱,“從長遠來看,中國蜂窩物聯網(cellular IoT,CIoT)模組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系統和流程中所構成的潛在國安風險,甚至比依賴中國公司的5G所帶來的威脅更大。”
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針對華為、海康威視等中國科技企業揮舞的制裁“大棒”還未結束,緊接著又開始尋覓新的打擊目標了。
近日,美國風險顧問公司OODA Loop向英國政府出示了一份參考報告,分析對象直指中國蜂窩物聯網模組企業。報告稱,“從長遠來看,中國蜂窩物聯網(cellular IoT,CIoT)模組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系統和流程中所構成的潛在國安風險,甚至比依賴中國公司的5G所帶來的威脅更大。”
報告指出,“自由開放”的國家都已針對中國企業在5G、半導體領域采取措施,目前也迫切需要將這一行動擴大到物聯網領域。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應盡快考慮更換現有產品和服務中的中國CIoT模組,設定合理的寬限期內,在敏感地區運營的公司必須盡可能率先在2025年底前完成對已安裝的中國CIoT模組的更換,以免時間越長成本越高、替代也越困難。
總的來看可見這份報告毫無新意,整體思路延續了西方對中國企業在5G、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態度,一邊聲稱“自由開放”,一邊卻絞盡腦汁制造“莫須有”的罪名,惡意阻礙中企在全球市場中參與物聯網的建設。
報告指出,中國制移動式物聯網模組可搜集、并透過5G網路傳輸數據,讓中國有機會偵察、監控情搜目標的動態,潛在目標包括人、武器以及物資和技術供應鏈。中方也可透過相關技術和設備進行產業間諜活動。
為求自洽,報告還在開篇提到,2023年1月英國安全部門基于國安考量,清查、拆解政府各部會高階官員座車,并在一個中國制密封零組件內發現可傳送定位數據的SIM卡。但對于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報告中卻并未進行清晰的說明。
此外報告解讀了因為物聯網的崛起,蜂窩物聯網模組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加深。物聯網作為賦能經濟發展的新變量因素,涵蓋能源、供應鏈、制造業、農業、交通、城市規劃、安全、通信等方方面面,并且其相關產品和服務正在這些關鍵領域、基礎設施項目以及生活日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
報告中甚至直接比喻,家電用品及汽車的內置芯片猶如“特洛伊木馬”,中國有能力借此對英國民眾進行情搜與監控,甚至連燈泡都可能構成國安風險。
為此,報告分別從“國家安全”、“經濟發展”、“數據隱私”和“人權”四個方面分析了“潛在的威脅”并舉例,比如中國大陸可透過相關系統追蹤美國武器流向;掌握各國官員的人際網絡和維安人員動向,以及機敏數據擁有者,并據此進一步展開收編或脅迫行動,以取得數據;中國也可借由這類系統試圖癱瘓各國基礎設施。
實際上,這并非是英國政府第一次針對中國科技企業揮起制裁的“大棒”。此前,英國早已緊隨美國的步伐針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制裁和封鎖亮出了明確的態度。
2020年7月14日,約翰遜政府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議就華為5G設備問題做出最終決定,自2021年起禁止該國電信運營商購買華為5G設備,并計劃在2027年之前將華為排出英國的5G設備供應。
彼時時任外交部發言人的趙立堅曾對此表示,能否為在英中國企業提供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是脫歐后英國市場走向的試金石,也是中國在英投資是否安全的風向標。而當時英國文化大臣道登也承認,排除華為會導致英國5G建設推遲一年,但他仍堅稱此舉事關“維護英國電信網絡長期安全”,尤其是考慮到美國的新一輪制裁壓力。
其中就足以看到英國與美國之間深度綁定的利益關系,因此如果該報告內容在美國得到重視,那么在英國大概率也可能被吸收到相關政策的制定中。
而從美國來看,自其以“國家安全”為由打壓中企以來,其政策幾乎是以“步步緊逼”的態勢發展。去年11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投票通過了一項針對中企的新規定,不僅涉及華為、中興,還包括了海能達、海康威視、浙江大華等監控安保設備制造商。
很明顯的信號是,美國政府通過不斷升級和擴大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想要不遺余力地將中國科技企業所生產的設備從美國基礎設施中剝離。而上述新的報告則可能使這一情況繼續擴展到美國的盟國當中。
對于該報告,其實與打壓華為、海康威視、大疆創新等中企類似,就不得不提到“使其感到忌憚的中國CIoT模組企業”了。報告中指出,上海移遠通信技術(Quectel)、廣和通(Fibocom)、中國移動(China Mobile)等3家中國企業已掌握約54%的全球CIoT設備市場,在連接服務的市場占比更高達75%。
除了較高的市占率之外,國內蜂窩物聯網企業發展的速度也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此前全球蜂窩物聯網市場格局進行了多次變化,而中國蜂窩物聯網企業在其發展中更是歷經四個階段,并且成功重塑了市場格局。
2015年之前,國內蜂窩物聯網模組企業處于的追隨和學習,從而實現產品的創新和技術積累;
2015年至2020年,國內蜂窩物聯網模組企業快速發展,并在市場增長上超越海外巨頭;
2020年,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市場形成“3+3”的格局,其中3家中國廠商與3家海外廠商占據6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外廠商開始并步小跑;
近兩年,“3+3”的蜂窩物聯網市場格局瓦解,取而代之的變為了5家中國企業主導全球蜂窩物聯網市場新格局,并且逐漸穩定。
根據知名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出貨量最新統計,上述移遠通信、廣和通、中國移動,再加上日海智能和美格智能,前五大蜂窩物聯網模組供應商依然由來自國內的企業把持。這也更加穩固了自去年以來中國企業主導的蜂窩物聯網模組市場的地位。
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中國廠商的日趨壯大,使得國際品牌感受到了重重的壓力。從去年開始,市場相關企業的整合已經開始顯現,先是Telit 收購了泰雷茲(Thales)的蜂窩物聯網模組業務,并收購了物聯網解決方案設計公司 Mobilogix;而后Semtech也收購了領先的蜂窩物聯網和路由器供應商Sierra Wireless,以建立一個端到端的無線物聯網產品組合。這也意味著西方的廠商正試圖變得更加一體化,通過整合可以獲得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與對手展開競爭。
因此報告中也提到,CIoT模組市場的情況與華為在電信設備市場中的情況略有差別,不是放棄華為就只能選擇愛立信和諾基亞,CIoT市場中還有不少歐美企業的模組廠商,因此可以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
寫在最后
不得不說,美國的這份示警報告真是把無賴和霸道展現的淋漓盡致,但這份報告中的建議實施起來的難度不亞于美國、英國剔除華為,特別是在全球蜂窩物聯網市場上,供應鏈上的國內外企業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發展多年,早已形成利益相關的整體。
總而言之,有前車之鑒就不得不防,但經歷種種也相信國內產業鏈能夠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參考資料:
1.https://www.oodaloop.com/archive/2023/01/25/chinese-cellular-iot-technology-understanding-and-mitigating-the-threat/
2.《美國示警英國,中國家電芯片構成國安風險;傳福特汽車與比亞迪洽談出售德國工廠事宜;蘋果入局,能否成為AR/VR產業“破壁人”?》,集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