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加速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產業界的廣泛共識,據工信部的數據,我國5G行業應用創新案例已經超過1萬個。
作為一項新興信息技術,要在垂直行業引發生產、管理、運營等流程的變革,顯然會面臨不小的挑戰。目前來看,5G行業應用仍處在探索的初期階段。有鑒于此,在2021年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期間,芯片廠商展銳牽頭組織了一場“5G行業應用研討會”,邀請中國信通院、運營商、終端廠商、行業應用企業一道,直面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研討會上,中國信通院5G應用創新中心副主任、5G產業方陣行業應用組主席杜加懂表示,5G已與千行百業發生了“化學反應”,應用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從目前來看,5G行業的融合應用落地難題可以分為“應用側、網絡側、終端側”三個層面,只有大家抱團取暖,相互之間進行跨行業的融合,才能打贏5G融合應用“戰斗”的勝利。
為加快突破5G應用的關鍵環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中央網信辦等九部門印發了《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提出5G應用標準體系構建及推廣,面向行業需求的5G產品攻堅,5G應用創新生態應用培育示范,5G應用安全能力鍛造等系列工程。
杜加懂指出,5G應用揚帆行動的出臺非常及時,對行業發展有重大牽引意義。今年是《揚帆計劃》發布的第一年,案例數、項目數就高達到了1.2萬多個。在全國來看,5G已經滲透到了工業、農業、建筑、醫療等十多個行業。此外,5G應用成為各省市發展的一個重點。
“5G已經與千行百業發生了化學反應。”杜加懂指出,工信部今年7月還在深圳、東莞舉辦了“全國5G行業應用規模化發展現場會”,總結了全國5G應用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整體推動路徑,并明確5G今年正式進入規模化應用的新階段。
杜加懂指出,為了支撐5G行業應用規模化復制,5G應用產業方陣也在積極開展相關工作,聯合垂直行業的產業聯盟和機構,完善5G應用、網絡、終端、模組、芯片等相關行業定制化標準,同時搭建5G行業應用測試床、孵化器,建立公共服務平臺、降低整個產業界使用5G的成本、激發各個行業利用5G的動力,效果明顯。
從產品上來看,今年“綻放杯”舉辦了“5G通用產品賽道”,吸引了近200個產品企業參加;從應用上來看,今年第一批征集到的解決方案企業也多達200多家;從應用范圍來看,目前三大運營商也都是呈現了一些上千萬級的合同甚至上億5G應用的項目合同,也實現了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規模化、商業化的落地。
杜加懂指出表示,從目前來看,“應用、網絡、終端”都在有序向前推動和發展,為支撐整個5G應用規模化落地做好鋪墊。
對于5G應用的落地發展,業界有存有一種觀點,運營商、設備商也在對5G行業運營的場景做一些縮減,主要還是想縮減到一些能夠規模化應用的方向。鋼鐵、煤礦才是5G“To B”的剛需,其它不具備可復制條件的。對于這個觀點,杜加懂并不完全認同。
任何一個技術在進入一個行業之前,它都處于“試錯、聚焦”和“規模化推廣”階段,這也是任何一個技術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杜加懂指出,從“綻放杯”的發展來看,項目數量從400擴展到1.2萬個,行業范疇也在逐步擴展。“我們并不是在削減范圍、而是在擴大范圍。”
正如五個手指都不是一般長,所有事物發展都是有“重點”和“次要”之分。從對外表現來看,礦山、鋼鐵等行業對5G需求和迫切度更高,而5G恰好能夠滿足它這樣一個行業轉型和發展的訴求。所以其實總體總結來說,行業處屬的階段不一樣、轉型的速度也不一樣,所以這就決定的5G進入行業的速度和對外的表現。
對于其它行業,三大運營商及其他行業單位也在規模地去拓展,只不過這些行業還沒處于規模化的進行“商業落單”的地步,或者說與礦山相比“單”比較小,所以給大家一種錯覺,覺得運營商只聚焦了這個行業。
對運營商來說,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行業,會對所有的行業都會“上心”的去做和推廣,因為任何一個行業對于我們移動通信人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行業、都是一個規模化的市場和大的市場,所以這個其實只是有先有后、表現的顯著和表現的不顯著等等這些問題。
“目前5G融合應用的發展確實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我們希望能夠進行規模化的復制也好或者是推動也好,所以這是需要行業本身和我們展開更多的合作,然后來推動產業的改造。”杜加懂坦誠,因為其實通過設備商,包括提供ICT這邊的產業生態來說,沒有辦法改變盾構機、掘進機類似行業。因為對這些行業來說,通訊就是一個輔助措施或者是催化劑,要實現相互的改變和融合仍是需要多方來合作。
5G融合應用發展是一場長期而且艱巨復雜的“戰斗”,需要各方齊心協力、打好團體賽。在杜加懂看來,5G行業融合應用落地的難題可以分為“應用側、網絡側、終端側”三個層面。
應用側,不同行業的屬性不一樣、商業能力不一樣,整個商業閉環也不大一樣,需要梳理出可復制、規模化應用的場景,如“5G+機器識別、5G+AGV物流、5G+數據采集/工廠遠程控制”。
網絡側,5G網絡由“To C”向“To B”轉變,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5G網絡與行業系統的融合,做到即插即用;二是明確5G網絡面向行業服務、端到端的保障能力標準,讓行業用戶放心地將應用“搭”在5G網絡上。
終端側,需要對設備做定制化和輕量化的改造,解決行業終端碎片化、低量級帶來的研發成本過高問題,降低模組和終端成本,讓5G端到端解決方案變“小”,進入到園區、車間。
5G其實對于做通信的人來說,都是很復雜的事情。對于行業研發部門來說,這更是很復雜的事情,資源投入和研發投入都將會抬升終端成本。如何能進一步降低終端的成本?
杜加懂透露,3GPP現在做5G精簡化芯片標準在R17階段已經快要凍結了,基本的工藝性能都定了。輕量化的芯片同樣也面臨著需要“尋找市場”、尋找一個規模化的市場和規模化應用的問題,也面臨著許多功能和性能向行業裁減或者是選化定制的問題。
在這些方面,5G應用創新中心在聯合產業界努力向前推進。杜加懂表示,“目前我們已經做了模組分級分類白皮書制定,并且形成了行業共識,盡量削減模組成本、進一步降低行業終端的研發成本和部署成本。”
終端BOM的成本分為硬件和研發投入成本。前端可通過“精簡化芯片”、“模組分級分類”或者通過通用化模式來降低硬件成本。但研發投入對很多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對于展銳這類大公司有很強的技術研發能力、可以支撐芯片或者是終端的研發。而對一些中小型企業、行業客戶和行業終端客戶來說,這方面是存在很大的技術短板。此外,他們對于技術資源的投入和研發的投入也會無形中抬升終端成本。為解決這類問題,目前整個產業方陣采用了共享經濟模式,來在四川、杭州、上海、北京等等地方搭建公共服務平臺,面向整個行業終端客戶提供免費的研發指導和調測優化服務,不僅讓行業客戶整個研發成本能夠降下來,也讓整個技術的壁壘降下來。
杜加懂最后指出,5G到“To B”的時候是一個融合的產業,任何一個產業都無法承擔這樣的一個歷史職責,只有大家抱團取暖,相互之間進行跨行業的融合,在整個應用、生態構建等等方面,相互之間打開心胸、相互深度的去合作,來做研究和產業生態的構建,將會是一個必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