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布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數字,過去五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2%,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了中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
5.2%不僅是一個記錄發展成就的數字,更是一股澎湃的發展浪潮。在這股浪潮中,有一股力量持續發揮著“穩定器”“加速器”的作用,那就是茁壯成長的數字經濟。
從2017年的“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到2019年的“壯大數字經濟”,到2020年的“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到2021年的“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到2022年的“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完善數字經濟治理”,再到今年的“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已6次提及“數字經濟”,提法的變化記錄著數字經濟成長的歷程,也彰顯出數字經濟日益重要的地位。
政府工作報告也充分肯定了數字經濟的發展——過去五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0.6%、7.9%,數字經濟不斷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以上。
近年來,數字經濟領跑作用不斷顯現,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支撐。過去五年間,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均是同期GDP增速的兩倍以上。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增長16.2%,高于同期GDP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9.8%。
“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令人倍感振奮。我國數字經濟不斷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發展最快的經濟增長點。”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教授、元宇宙研究院院長閔衛東表示。
“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的核心要素,對我國而言也是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曲永義認為。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如何實現?“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去年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數字經濟依然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穩定器”作用持續彰顯,成為驅動經濟恢復向好的關鍵力量。根據《“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到2025年,數字經濟將邁向全面擴展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
“我國在全球數字競賽中具有獨特優勢,有望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引領性力量。”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可以預見,數字經濟將持續保持昂揚的發展勢頭,成為“穩”的重要保障和“增”的重要抓手。
“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政府工作報告為數字經濟發展確定了基調。
“數字化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我國的數字化是從消費數字化起步的,而企業的數字化發展較慢,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更是滯后。
“數字化轉型有較高的轉型效率。”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表示,數字化轉型能夠較快實現降本提質增效,數字化轉型是新經濟的趨勢,已成為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當前,平臺經濟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我國超10億美元的數字平臺總價值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5.4%。“當前對于平臺經濟的認識存在一定偏頗,傳統實體企業需要借助電商平臺、移動支付等來更好實現供求匹配,數字經濟其實是新型實體經濟。”劉尚希表示。
對于“常態化監管”,在劉尚希看來,數字經濟的監管政策應該朝著透明化、可預期的方向發展,大大小小的平臺企業都是數字經濟的微觀基礎,要鼓勵這些企業敢闖敢干敢投。“針對平臺企業的專項整治已結束,此時正是釋放平臺企業活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最佳時機,常態化監管更有可持續性,更加法治化、人性化。”盤和林表示。
信息通信業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如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浙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劍宇表示,要充分發揮信息通信業一頭拉動投資、一頭促進消費的“扁擔效應”,助力我國數字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葉美蘭建議,大力推進新基建,全面建設全光運力網絡,筑牢數字經濟底座,并通過以用促建、強鏈補鏈鍛造光通信長板產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