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當你切換為一種“虛擬分身”的形態,站在科幻感滿滿滿的街道,跟身邊飄過的各種創意形態的朋友交流,談工作談興趣。這個場景虛擬、人際真實的世界,是不是很值得期待?
生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Z世代群體,習慣活躍在各類興趣文化和社交軟件的前沿。智能設備和無線寬帶的普及,使得他們在成長環境中“隨時隨地浸入虛擬生活”成為可能。
元宇宙的出現,將給年輕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虛擬會議室如果普及,能讓我們的肉身不再忍受早起擠地鐵趕早會的痛苦嗎?在家里邊刷牙邊參加會議能成真嗎?更進一步暢想,元宇宙到來后,我們是不是就不用再委屈自己租住在單位附近那些老破小的房子里?同樣租金,換一個山林海邊寬敞的住所,只要網絡好,辦公效率和社交交流都能滿足。人在家中,思想卻和異域甚至不存在的世界里的人們發生碰撞。千里之外的快樂和悲傷和你得以共情,豈不是真正實現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一切美好的期待,會隨著元宇宙而到來嗎?
……
社交和游戲,是現在大熱的元宇宙概念中,可能最先落地的兩個賽道。
在社交賽道上,未來無論身處何地,人類戴上設備就可以用“虛擬分身”,在虛擬空間里實現與職場的連接,與興趣的連接,與特殊場景的連接,和身處不同地區的人進行多向信息交流。
這份突破肉身物理空間限制的自由,非常令人向往。從提升社會溝通效率的角度,其積極價值也很值得期待。
但在目前更為熱門的游戲賽道,用戶將面臨的未來,則有一些“繁華的隱憂”。
游戲的易成癮問題,已經是經常被媒體反思的社會話題。元宇宙概念下的全面技術升級,無疑將進一步大幅提升游戲世界的“沉浸體驗”,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更容易模糊,虛擬社交與現實社交的區別,更容易混淆。對于缺乏自控能力的群體來說,甚至會迷失了生活的方向,想逃離現實世界的種種困境。
在電影《盜夢空間》中就有這樣的一個畫面,地下室躺著的一群沉浸在夢境里的人,他們僅靠著吊瓶維持生命,偶爾醒來一小會,然后又會回到睡夢中去。用藥劑師的話來說,夢境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現實,而現實則是他們偶爾做的一個夢。
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長時間沉溺在虛擬世界中的人,或許不是分不清現實和虛擬的世界,而是舍棄自己所不喜歡的現實世界,不愿意面對的平庸人生。
元宇宙離我們還有多遠?答案是不確定的。
但清晰的是,虛擬的依然歸于虛擬,現實的仍回歸現實。
當元宇宙被炒的沸沸揚揚,編織唾手可得虛擬卻舒適的安樂窩之時,我們在現實世界中,仍然只是挑燈熬夜備考、每天擠1小時地鐵上班、凌晨兩三點在街頭擺攤……一個努力奮斗去創造財富,創造生活,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和追求的平凡人類。
當我們的知識還不足以透徹看清元宇宙的“真身”,元宇宙課程已經開始爭割韭菜,有人日進斗金,有人狂賺百萬,挖空心思從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量羹”。
這就提示我們,對待新鮮事物,在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時,也要保留一份審慎與理性。
相比于在虛擬現實世界獲得的新鮮體驗,真正的“元宇宙”是你我腳下的這片土地,頭頂的這片天空,是一望無際的深海,浩瀚無垠的星際,是身邊的家人朋友,是柴米油鹽姜醋茶的煙火氣。
一些新概念的走紅,也正是承載著人們對技術發展的信心,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元宇宙的誕生,應進一步促使人們思考如何過好萬物互聯的“移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