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反對”,這是華為對歐盟一項決策的態度。
6月19日,華為在給外媒LightReading的一封郵件中,表達了它對歐盟委員會近期所為的態度。
在郵件中,華為稱:“強烈反對并不同意歐盟委員會代表的評論”,并認為,這顯然不是在基于對5G網絡進行透明、客觀的技術性評估和驗證后得出的結論。
那么歐盟到底做了什么決策,對華為影響如何?
歐盟加緊“清除”華為、中興5G技術支持
6月15日,歐盟委員會網站發布了“關于實施歐盟5G網絡安全工具箱”的第二份進展報告。
報告中,首次將中國企業華為、中興通訊列為了“高風險”供應商,并表示歐盟將限制或禁止這兩家公司提供的服務。
目前,已有21個成員國已通過該立法,3個成員國也正準備如此落地;10個成員國已經實施了實質性的措施,3個已準備跟隨;14個成員國目前仍尚未采取任何限制,3個成員國根本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報告中雖然沒有具體談到已采取措施的十個國家,但結合LightReading此前消息了解,目前丹麥、瑞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已經宣布禁止華為進入各國的5G基礎設施當中。
另外,葡萄牙可能是正處于籌備階段的三個國家之一。葡萄牙已授權國家電信監管機構ANACOM,在三年內把來自于中國電信設備商的技術和產品排除在5G核心網絡之外,在五年內從非核心網絡中排除出去。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發布推特表示,10個成員國家針對華為和中興采取的遏制措施合理且符合歐盟5G指導方針,但實施5G網絡安全工具箱方面進程仍過于緩慢。
全面排除華為、中興并不容易
前文提及,這是歐盟委員會網站發布的第二份報告,該主題的第一份報告發布于2020年,是歐盟委員會推出的一份旨在降低網絡安全風險的措施,其中呼吁——所有的27個成員國在選定供應商時要從國家層面和歐盟層面審慎評估潛在的風險,限制或禁止一些被認為是“高風險”的5G供應商進入其電信網絡的核心部分。
表面上,歐盟一直在加緊限制或禁止華為、中興在其成員國5G網絡中的參與,但實際上,想要把這兩家中國供應商完全阻擋在外并不容易。緩慢的進程恰好也證明了這一觀點。
其落實門檻也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首先來看,華為、中興在過去十余年中與歐洲各國多家電信運營商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兩家公司在產品上有著“質優價廉”的優勢,因此贏得了大部分市場的青睞。根據市調機構Dell' Oro Group數據顯示,華為雖然一直遭受打壓,但仍然領導著全球通信設備市場,在Dell' Oro Group跟蹤的六個通信領域的五個領域中,華為仍然是頭號供應商。
其次再看,歐洲電信運營商全面更換華為、中興設備也并非一朝一夕的,除了華為本身的市場份額較大外,歐洲各國電信運營商在更換華為、中興設備的同時也面臨巨額的成本支出。根據巴克萊研究報告,在歐洲國家淘汰和更換華為設備的費用可能會高達數十億歐元,這對已經負債累累的電信運營商可能又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最后來看,更換華為、中興設備將會是一個連鎖反應,由此帶來的成本壓力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牛津經濟研究院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排除華為可能會增加高達數百億歐元的5G投資成本,這些成本將不得不由消費者來買單。
歐盟“5G網絡安全工具箱”第二份進展報告發布陡然增加了一部分成員國家的壓力,德國就是被稱為在此進展中“落后”的國家。目前德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和沃達豐仍在繼續采購華為的無線電接入網絡(RAN)產品。
電信咨詢公司Strand Consult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截止2022年底,中國供應商已為31個歐洲國家提供了50%以上的5G設備。其中,德國59%的5G設備都是購自于中國供應商。
科技網站Golem指出,德國在這件事上仍然存在分歧,一部分原因是擔心更換華為組件的潛在成本,另一方面的擔心則是在經濟利益上,即是否會引起貿易上的連鎖反應。
相比于此,電信運營商則更加包容和堅定,德國電信曾對德國媒體表示,德國政府最近對于華為RAN管理軟件的擔心是多余的。
在回應中,華為也著重強調,作為歐盟管轄內的經營者,華為擁有程序性和實質性權利,應受歐盟和成員國的法律及國際承諾的保護。
參考資料:
《Huawei hits back over EU's position on 5G》,ANNE MORRIS
《EU ratchets up pressure to ban Huawei, ZTE》,ANNE MOR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