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制造廠商想要出口產品有多難?不僅質量要符合當地標準,更有一堆稅務要求……然而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碳也是個問題。
面對這兩年由碳關稅帶來的貿易壁壘,美的樓宇科技給出的答案是:一整套碳足跡管理平臺。就在本月,美的樓宇科技發布了旗下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
據介紹,該平臺旨在幫助企業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數據實時采集、查詢、一體化認證,可讓產品碳足跡認證披露周期縮短約66%,綜合費用降低約50%,核算與報告效率提升>85%。
對多數人來說“雙碳”概念已不算陌生,但“碳足跡”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值得花費心血為之打造一整套數字管理平臺?
一切的一切,還得從一臺國產家電的出口說起。
國貨出口的“碳”難題
身為美的樓宇科技的解決方案高級架構師,李嘉成大概從未想過自己要為一臺家電出口操心。但當相關事業部找上門那天,他便開啟了一段追尋“碳足跡”的旅程。
所謂“碳足跡”,指的是組織、個人、產品在生產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用以衡量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落回一臺家電,便是指該產品從原料開采、加工生產到運輸等全生命周期消耗的二氧化碳總量。
在社會環保意識超前的歐美發達國家,碳足跡并非新概念。但近些年,西方國家出臺落地一系列碳關稅、碳邊境調節機制等法案,之于歐盟頭號貿易伙伴的中國,已經形成一種貿易壁壘。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為例,公開資料顯示該法規對鋼鐵、鋁、塑料三種原料加收的碳邊境稅率分別為27.2%、21.6%、8.7%。此外,法規涉及的原料還包括水泥、化肥、有機化學品等項。
碳足跡之外,更早之前歐盟公布的《關于報廢電子電器設備指令》(WEEE)、《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以及《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Eup)均對電子電器相關產品有害物質含量、生產消耗資源、對氣候變化帶來負面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嚴苛的環保要求。從大勢來看,此類要求只會趨嚴,不會放寬。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用電器分會數據顯示,僅2021年我國家電產品對歐洲全部(海關口徑)出口額為332.9億美元,同比增長36.2%。相關法規落地之于我國貿易影響可見一斑,對眾多家電企業而言,這是一道必須邁過去的門檻。
當然,不只家電產品,中國制造在面向全球化的出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面臨著這道“綠色門檻”。過去幾十年,中國制造曾憑借完備的產業鏈體系、低廉的勞動力/土地成本、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在國際化市場爭得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如今,制造業轉型變局疊加綠色可持續發展浪潮,讓中國企業傳統的制造優勢正慢慢減弱。
制造的全球化競爭正在向智能化和綠色化升維!一方面,中國制造需要借由數字化和智能化加強基礎技術創新,推動制造業不斷向高端躍升;另一方面,中國制造也需要摒棄傳統高能耗的粗放發展方式,迎接可持續的綠色未來。
在此背景下,企業若能提前布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增長,對自己是長遠之選,可在綠色經濟大潮中保持競爭力,處變不驚。不僅對經營有益,更是鞏固制造第一大國地位,提升國貨價值之舉。
時下,碳中和已到只爭朝夕之時,留給我們的窗口期很短,但從0到1做一套落地可用的碳足跡管理平臺并不容易。難點有二。
首先是產品碳足跡核算難。因碳足跡相關標準繁多、計算方式不統一,同一產品出口不同國家地區要參考對應標準,且核算結論還須當地權威機構認證。這都對管理系統形成巨大挑戰,成本也極高。此外,碳計算因子查找困難也拉高了核算門檻。一臺家電的單個物料碳排放需要大量時間人力查找,不同產品又要重新計算。再加上工業制造業本就數據源眾多,千行百業各家廠商數字化進程不一,數據難以收集。
其次,是全生命周期碳減排規劃難。單個環節廠商本就難以獲得手中產品各階段的碳排放數據,落實到減碳上也缺乏全局規劃節能的能力,更別說數字化管理的工具和手段。
上述問題不止擺在美的樓宇科技面前,所有出海企業都須解決,這正是美的樓宇科技發布碳足跡管理平臺的初衷。
碳足跡管理平臺什么水平?
對于這套碳足跡管理平臺的實力,李嘉成以一言蔽之,六大功能,九大亮點。具體來說,該平臺功能包括產品管理、碳足跡填報管理、分析功能、報告功能以及相應的一體化認證。在此基礎上,相應碳足跡核算痛點也被一一解決。
前文提及,碳足跡核算在不同國家地區使用標準不一,美的樓宇科技讓平臺實現了PAS205、GHG Protocol、ISO 14067三大標準全覆蓋。
在覆蓋面上,這家智能制造巨頭也實現了“搖籃到墳墓”級的全生命周期覆蓋。
至于因子核算困難,之于美的樓宇科技倒是更容易解決。其自研智能匹配技術,能更快追蹤碳足跡因子,加之其在家電行業早已樹大根深,大到不同家電的同一部件,小到螺絲釘,均可以復用核算結果,如此一來便大大降低了核算難度。
亮點雖多,這套碳足跡管理平臺的實際落地效果怎么樣?據悉,美的樓宇科技順德工廠M thermal Arctic Mono系列熱泵產品,現已是首款完成碳足跡核算的零碳熱泵。其碳足跡核算覆蓋了原料獲得、 生產加工制造、分銷運輸、安裝階段各個階段。
核查后,美的樓宇科技針對產品落實了生產制造全過程的碳減排措施。比如產線更換更環保的R23冷媒,再比如生產廠房鋪設光伏板,增加儲能設備,減少能耗.....最終,該產品實現減碳并完成了相關認證。
制造業大廠出口秘籍正式公開
中國是生產制造業大國,要出口國外的,又何止一臺家電,一臺零碳熱泵,而滿懷出海雄心的企業也不止美的樓宇科技一家。
這回iBUILDING碳足跡管理平臺發布,也可看作是巨頭實力的向外溢出,服務更多出口企業、上市公司及巨頭上游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們。李嘉成坦言,團隊希望先從家電制造行業出發,進而向一般性制造業推廣。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美的樓宇科技底氣何在?
一方面,美的樓宇科技已有豐富的雙碳實踐經驗。
作為一家制造出身的企業,美的樓宇科技對自己的工廠建筑都進行了綠色化改造,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早在2022年,美的樓宇科技就基于自身在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的能源管理,以及美的樓宇科技在暖通空調、光伏、儲能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開啟碳咨詢服務合作。
同年,其工業園西區被打造為首個碳中和園區,獲得LEED金級、WELL金級兩個綠色、健康認證,且已獲得SGS(通標國際)認證的碳中和核查證明。2023年初重慶水機工廠官宣實現碳中和,背后同樣是美的樓宇科技基于iBUILDING數字化平臺碳咨詢服務,為這座工廠展開了外科手術式改造,令這個設備老化、年代久遠的高能耗老廠成為雙碳時代新標桿。
發布碳足跡管理平臺同時,美的樓宇科技還一并發布了iBUILDING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平臺。該平臺基于中央空調系統,通過完善空調負荷柔性調控體系讓每一棟樓宇都可以參與電力需求響應,助力電力系統削峰填谷。
上述例子僅是縮影,目前美的樓宇科技已經打造碳管理系統、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多個數字化管理工具,通過軟硬兼施的方式成功打造首款零碳熱泵、零碳工廠、零碳園區多個案例,持續構建可持續的智慧空間。此番發布也是順理成章地補齊產品端碳解決方案板塊的必然之舉。
另一方面,美的樓宇科技已有權威認證機構背書加持。
就在發布iBUILDING碳足跡管理平臺現場,美的樓宇科技官宣與SGS、TUV南德等認證機構形成戰略合作,系統支持生成面向不同認證機構要求的核查報告。
手握權威認證方背書。一方面是美的樓宇科技在出口制造行業地位的體現,亦是其踐行雙碳戰略努力之下的開花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樓宇科技此番動作并非一時興起而為之,而是布局在先。
具體來說,這些年,美的樓宇科技在低碳業務上發布了暖通系統下多聯機、水機,電梯業務下扶梯、貨梯、直梯等一系列硬件產品,疊加樓宇智能化系統等數字化平臺軟件能力,打造出一整套低碳業務生態體系和解決方案,實現將產品服務能力與客戶需求精準匹配。
尤其冬奧會期間,美的樓宇科技相繼為開閉幕場館國家體育場(鳥巢)、山地轉播中心、冬奧村、首鋼園區等項目提供了低碳、高效、環保的暖通解決方案,助力主辦方實現“零碳辦奧”承諾。
今年2月,美的樓宇科技又提出了"GREEN FOR ONE"雙碳戰略,數智化產品創新和服務能力,在“共建可持續的智慧空間”使命的驅動下提出的從供應端-制造端-產品端全生產鏈低碳實踐。
對于碳足跡管理能力輸出,美的樓宇科技團隊頗為謙虛。面對采訪,李嘉成表示——自己最有成就感的瞬間便是服務合作伙伴,為他們帶來便利。
關于雙碳轉型,李嘉成直言單靠一個美的樓宇科技碳足跡管理平臺還遠不夠。“碳足跡管理平臺只是一個工具,應用所展現出來的實力幾何,還跟合作方數字化水平也有關”,他進一步解釋。
但對未來李嘉成頗有信心。他認為,時下的碳足跡變革既是大環境要求,也是一次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變革供應鏈的契機。他還透露,2023年7月美的樓宇科技還會發布針對家電制造業的碳足跡相關標準。
寫在最后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1-3月,家用電器累計出口額為1412億元,同比增長3.2%,形勢向好同時,發達國家對產品雙碳方面的要求愈發嚴苛。
智次方·物聯網智庫在新發布的《2023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洞察暨生態圖譜報告》中也提及——未來,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將進一步深化“平臺+雙碳”、 “平臺+雙鏈”等融合應用能力,圍繞國家重點領域加速平臺技術產品能力迭代。
此番美的樓宇科技動作看似僅是一次產品發布,實則是一次呼吁、一次號召,面向當下制造業面臨的出口壓力及碳問題提供了一個明確、可落地的解決路徑。
時下國貨蓬勃出海,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將重心拉升到全球視角成為國際化公司,為各國公眾所知。中國企業也越來越關注自己在全球客戶、雇員心目中的形象。發力碳足跡也是大國企業的心系全球、走向更廣闊市場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