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物聯網平臺產業市場研究報告(2020版)》,通用型物聯網平臺的特點表現在:
頭部云計算公司大多從“端-邊-管-云”各層次構建物聯網基礎設施,產品矩陣里包含了物聯網操作系統、物聯網通信IoT Hub、邊緣計算平臺、物聯網開發平臺、安全服務、物聯網市場等內容。
在進行市場宣傳時,他們的平臺通常強調全棧的技術能力,更為開放的生態策略。這與垂直領域物聯網平臺“滿足細分場景基礎需求,逐步開發上層工具”的建設思路存在區別。
2018年,當阿里巴巴宣布以物聯網平臺為核心產品進軍物聯網時,在產業界引起了巨大的反應。但2、3年過后,根據IDC《全球及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年)跟蹤》報告,云+AI+IoT相關產業2020下半年的工作重點,將轉移到面向制造、交通、醫療等傳統行業,滿足企業提出的生產效率提升、業務流程優化等需求。
延伸到近期的新聞,可知以前主要打造底層基礎設施,在很多行業進行橫向擴充的物聯網平臺,也是要一起先抓關鍵的細分場景了,力度之大,甚至是以“軍團”的形式集中進攻。
當跡象開始顯現,2021年頭部云廠商們紛紛加強了面向傳統行業的戰略規劃,廣泛觸及到煤礦、港口、鋼鐵、地產、零售、能源、醫療、交通等領域。與此同時,一些細分行業里的專用云平臺陸續進行更高頻次曝光宣傳,他們受到的關注與日俱增。
先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此處討論的是通用物聯網平臺熱度不似從前的問題,并不是指它作為一項成熟產品正在被淘汰。實際上,在很多項目案例中,盡管客戶直接采用的是細分領域物聯網平臺,但它其實都有接入到底層基礎設施平臺的能力,后者依然屬于方案的一部分支撐整體的穩定運行。
但是,確實有一些變化正在發生:
1. 市場發展階段不同,客戶的需求更加豐富
一個通俗的說法是,數字化轉型要走4個步驟,也就是:資源、應用、服務、數據。
直白地說,通用泛物聯網平臺具有“底層計算資源能力突出、平臺開放程度更高、C端運營更有經驗”的優勢;并且早期基于品牌效應,以及處于市場教育階段,產業界自然對這類平臺的動向抱有非常高的關注。
但隨著市場的發展,物聯網設備連接基本不是大問題了,如何實現設備間的互聯互通,如何利用數據分析為業務帶來實質好處才是最關鍵的。再加上疫情影響還在持續,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需求仍在增長,此時正是行業智能化升級最集中展現的階段。
在機會面前,就算是家大業大地通用泛物聯網平臺,其實也很難完全依靠自身就滿足諸多行業需求。對傳統行業的知識與痛點理解不深,是他們最常被說道的不足。
2. 細分領域平臺有不斷積累的優勢
物聯網產業鏈上,每一個垂直行業都要求深厚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因此很難“一家獨大”,廠商間多以生態融合為主要方針。
也就是說,To B方向的細分領域物聯網平臺不用像在互聯網行業那樣擔心“如果BAT來搶你的飯碗該怎么辦”,借助于深知行業痛點、扎根行業的縱深定位,以及了解行業know-how、了解進一步使用生產或運營數據的方法等優勢,這類平臺其實有很大機會獲得客戶的信任,或是成為通用物聯網平臺的合作伙伴,共同為行業客戶提供服務。
3. 傳統企業的決策趨向理性
過去有段時間,產業內對智慧項目存在不少盲目投資的情況,常常重建設輕運營,堆疊了大批新興技術、智能設備,打造出來的智慧系統卻無人使用、束之高閣,很多項目最終都變成了政績工程或面子工程,項目回報率低到塵埃。
如今隨著觀念的轉變和成熟,也做了很多試錯,企業領導層逐漸意識到數字化轉型并不追求所謂“高大上”的表面功夫,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公司可以立即替換體驗新東西不一樣,因為有很多過去存在的設備或系統、很多的歷史包袱,總歸是要規劃完善,分布實施。
在這種形勢下,無論是通用型還是垂直行業型物聯網平臺,都是要憑借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去脫穎而出的。
物聯網平臺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幫助企業減少重復造輪子的低效性,使企業專注在核心業務做開發。
就像近幾年來,“被集成”逐漸成為各云廠商發布會的高頻詞,SaaS生態正在成為云計算玩家的統一發力方向。這種情況下,云廠商推出的物聯網平臺仍然是以打造豐富全面的物聯網底層基礎設施為定位,希望擁抱更多契合的產業鏈合作伙伴。
當然,也存在部分通用型物聯網平臺并不具備云廠商的身份。但他們存在的核心目的,也是為了向物聯網開發者提供快速開發、部署、管理應用的能力,而無需考慮底層基礎設施擴展、協議對接、第三方系統對接等問題。
并且正是他們對開發者社區的培養,將有助于平臺整體技術的升級迭代,有助于降低產品接入平臺的開發門檻(因為開發者對平臺已經足夠熟悉),更有助于平臺與開發者提高雙方間的配合度,以備未來共同對外服務商業客戶。
在《中國物聯網平臺產業市場研究報告(2020版)》中,詳細描述了物聯網平臺玩家的五種屬性類型:
1)云服務提供商
當移動互聯網增長放緩,產業互聯網浪潮襲來,這一類企業十分希望能將其從互聯網中積累的技術、商業、生態優勢發揮到物聯網領域。目前多以提供底層計算資源、提供應用使能平臺為主。
2)電信運營商、虛擬運營商、通信設備廠商等
這類企業原本的業務是連接人,但長期以來,尤其是錯過移動互聯網讓運營商面臨“管道化”的質疑。物聯網對于這類企業來說就是重要的“去管道化”的機會,其中多以連接管理、應用使能為平臺主要功能服務。
3)面向企業應用的軟件系統服務商
面向企業應用的軟件系統服務商多以設計、生產、管理、運維等服務為擅長,因長期扎根于行業而具備了豐富的行業軟件開發及服務經驗,在面對領域內設備的物聯化浪潮時希望結合新的時代機會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自身的服務流程與效率。這種條件下,企業通過建設平臺將行業經驗沉淀下來形成數字模型或工具,通常以應用開發平臺為主要服務內容。
4)垂直領域的傳統企業
這類企業主要利用自身對行業的理解與經驗,打造垂直型平臺。在已經擁有足夠數據量的時候,考慮如何利用數據進行上層服務是這類公司思考的重點,也是其與互聯網公司先建平臺再找數據在模式上最大的不同。
5)初創企業
因為看好物聯網未來的發展潛能,以及擁有與選定細分行業相關的軟件、硬件經驗,部分公司選擇將過往從業經驗沉淀下來打造平臺產品面向客戶提供服務。雖然受生存壓力所限制,目前階段很多初創型平臺企業多以SaaS解決方案公司的形式存在,并非是單獨售賣平臺,但這類公司將服務延伸到了通用型平臺廠商難以觸及的細分領域,有其獨特優勢而存在。
在筆者認為,如今也可以基本按照以上分類去理解各類型物聯網平臺企業加入陣營的動機。其中云服務商、電信運營商大概率選擇通用物聯網平臺的定位,其余類型則更傾向扎根原本擅長的領域搭建平臺,擴展邊界。
當然,技術發展、商業環境、企業需求的變化還是使一些情況產生改變,主要有3大表現:
1. 新興技術的融合成為關注重點,包括了對5G、物聯網、邊緣計算、云平臺、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要素的研發與利用。
2. 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觀意愿顯著加強。相比于以往企業反問“上云上平臺是什么”,如今他們會主動來詢問“怎么樣上云上平臺”。
3、技術是服務于人類的,簡單堆砌技術的項目終將不長久,任何智慧項目的核心訴求都是要把人的現實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
資訊來源:物聯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