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做了一次分享,他提到,在半導體領域,電動車對半導體的需求相較傳統車對半導體的需求增加5-10倍。據悉,目前1輛新能源汽車可以消耗掉1盤晶圓的IC量,王傳福也提到,因為‘缺芯’的問題,全球大約700萬輛電動車沒有生產。
都說,芯片短缺始于汽車行業,對汽車行業的影響也最大。在去年第四季度,就有消息稱大眾汽車因為芯片短缺而導致停產,雖然消息一出大眾官方立馬出來辟謠。但后來,由于芯片短缺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因此大眾也在醞釀向大陸集團和博世集團兩家汽車芯片配件廠商索賠。今年一月份,豐田汽車也因芯片短缺暫停了廣汽豐田的部分生產線。據估計,這一舉動造成了豐田1月份的產能將下降30%。當然了,福特、奔馳等也同樣受到了芯片缺貨的影響。
最近一兩年,芯片問題也一直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芯片缺貨的現象可以說是始于汽車行業,席卷各行各業,手機、家電等眾多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芯片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行業畸形現狀,比如價格暴漲,以手機行業為例,元器件的價格飆漲現象讓手機廠商的千元機型發布節奏被打亂。根據《智能手機核心部件價格監測報告》數據顯示,內存、主控芯片、驅動IC、顯示模組和電池等價格今年均有上漲,漲幅較大的是4G主控芯片和內存。目前市場主流的8GB+128GB內存價格相較年初漲幅約為21%。甚至,此前還曝出的香港上演“芯片大劫案”,500萬港元芯片運輸途中被打劫。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嚴重的芯片短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疫情等多方原因導致很多芯片工廠沒法正常開工。2021年,美國和日本的多個芯片廠,先后遭遇極寒天氣、地震、火災,全球芯片生產的核心地區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一直籠罩在缺水、停電、疫情等各種狀況之中,馬來西亞等重要的全球芯片代工基地,因為疫情沖擊而封鎖停產。
二是,經銷商加大囤貨力度,導致流通到市場上的芯片變少。這一現象或許從意法半導體的財報數據中可窺見一斑。財報數據顯示,經銷商對意法半導體的營收貢獻比例,從2020年底的26%,上升至2021年6月底的36%。
當然了以上兩點屬于外因,真正導致缺芯的內因還是需求端的爆發,汽車市場成為主要的需求爆發的市場。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研究顯示,2021年前三個季度(1~9月)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包含BEV 及PHEV)共計達420萬輛,其中純電動車(BEV)達292萬輛,年成長率為153%;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達128萬輛,年成長率為135%。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尤其是今年,從4月開始,中國新能源車邁過10%的滲透率,到了今年9月,已經迅速上升到19.5%。五個月的時間,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經翻了一番,今年底新能源車在中國的滲透率很輕松就可以突破20%。
此前,國家各部委對新能源車的發展,前幾年給過一個預期,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可以到達20%左右,而這一預期今年就可輕松達成。
新能源汽車無疑是目前汽車市場的大趨勢,特斯拉、比亞迪、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對其趨之若鶩,同時大眾、豐田、通用等傳統汽車廠商也將全面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這就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廠商,現在連傳統汽車行業企業都在找芯片。
在新能源汽車整車暴漲的同時,由于汽車電動化本身使得半導體器件需求增長數倍。
按照功能劃分,汽車芯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負責算力和處理,比如用于自動駕駛感知和融合的AI芯片,用于發動機/底盤/車身控制的傳統MCU(電子控制單元);第二類負責功率轉換,如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等功率器件;第三類是傳感類芯片,用于自動駕駛各種雷達,以及氣囊、胎壓檢測等。
以往制造一輛傳統汽車一般需要用到500-600顆的芯片,隨著自動駕駛、新能源等功能的增加,汽車越來越智能,那么所需要的芯片數量自然就更多了。
傳統汽車的芯片數量大約在500~600個左右,而隨著汽車的電動化發展,平均每輛電動車搭載芯片數量約在1000~1200顆這個范圍內。而一些以智能為主打的車型,則需要的芯片數量更多。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層表示,一輛車現在有差不多1700顆芯片,這些芯片分布于汽車的各個設備與系統。
此外,對于芯片廠商而言,汽車市場是一個非常優質的市場,因為汽車單價高,相關企業自然資金自然比較豐富,受益于此,汽車芯片能有更高的利潤,加之汽車本身體量大、集中度高,寥寥幾個客戶就可實現可觀的收益,所以芯片廠商會優先供應汽車市場。
從全球各大研究機構的預測數據來看,未來IoT連接數的體量非常大,以IOT Analytics預測的數據為例,2019年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連接數將保持13%的復合增速,預計到2023年,全球將擁有198億臺物聯網設備,到2025年,將擁有309億臺物聯網設備。這些年,IoT連接數也確實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
IoT連接數的快速增長直接驅動芯片需求量的增長。然而,IoT這個市場相較于汽車市場而言,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IoT連接數體量雖然巨大無比,但很多節點所需的功能簡單、數據傳輸需求小且頻率低,因此對芯片的性能要求并不高,進而對芯片的要求也會比較低,芯片價格自然也低。以NB-IoT、藍牙、WiFi等芯片為例,最近這些年都是價格降的很厲害。
另一方面,萬物互聯的概念很龐大,IoT覆蓋了各行各業、各種場景需求,形成一張龐大的“應用網”。從這點來看,IoT的行業應用過于碎片化的問題也在所難免。
所以在汽車市場吸走IC的產能之后,很多需求量大、但價格比較便宜的MCU、晶振、PA、MLCC等器件,產能被動減少,造成這些市場的芯片價格暴漲。
相比芯片產能擴大所需的時間,汽車市場分走整體芯片產能可謂又快又狠。而應對缺芯的現狀,加大產能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事實上,很多芯片廠商都在擴大產能,下面是中國地區新擴建的芯片生產廠統計:
市場上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調節著供需平衡關系,當市場缺芯,就會有人擴大產能,不排除會有一些投機者會鉆這個空子,但這絕不是長久之計。
資訊來源:物聯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