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樹根互聯終止IPO還沒過多久,后腳又一工業互聯網平臺商折戟上市路。
就在11月9日,據官網消息,上交所決定終止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朗坤智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審核。
圖:上交所終止朗坤智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審核
復盤朗坤智慧的IPO之路,不難發現此次終止早有端倪。公司在2022年6月29日提交上市申請,并于三周后的7月24日收到首輪問詢,但公司直到近半年后的2023年1月19日才回復。今年9月30日,因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上交所曾中止朗坤智慧發行上市審核。此后,朗坤智慧也并未提交新的財務資料,因此其招股書申報稿仍舊停留在2022年6月的版本。
本次IPO,朗坤智慧原計劃擬募集資金6.89億元,分別用于新一代工業互聯網平臺及工業軟件升級項目,前沿技術研發項目,營銷及運營體系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按照25%的最低發行比例計算,公司發行市值約27.56億元。
回想工業互聯網平臺最火的那幾年,業界畫出的“大餅”充滿誘惑——工業世界也能存在類似手機應用商店和對應的開發者平臺,里面有各種用途的軟件可供工業客戶去下載和使用,這將幫助工業客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甚至開拓新的商業模式,而工業互聯網平臺商也將由此創造新的商業奇跡……然而,在冰冷的事實面前,工業互聯網平臺商不得不重新思考——未來將何去何從?
樹根互聯和朗坤智慧都曾入選過工信部評選的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名單,可以說是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明星企業。兩家行業領軍企業先后折戟IPO,盈利問題是繞不過去的一座大山。
根據招股書的內容,朗坤智慧已累計為上千家大型企業提供工業軟件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廣泛應用于發電、建材、化工、冶金、煤礦等行業,服務包括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等在內的前十大發電集團,以及中國建材集團、中石化集團等其他重資產流程行業頭部企業。
2019-2021年,朗坤智慧營收約為3.02億、3.38億、4.05億元;凈利潤約為2999.97萬、4564.80萬、7020.55萬元;歸母凈利潤約為3079.65萬、4592.72萬、6963.49萬元;研發投入占比約為14.74%、14.13%、15.06%。
圖:朗坤智慧報告期內主要財務數據和財務指標
雖然凈利潤為正,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朗坤智慧在招股書中重點警示了應收賬款回收和壞賬風險。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朗坤智慧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1.53億元、1.94億元及3.09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0.57%、57.39%及 76.32%,預期信用損失金額分別為977.91萬元、1376.02萬元和2437.07萬元——這個比例可以說是相當之高了。
反觀另一邊的樹根互聯,還始終處于虧損狀態。從2019年到2021年,樹根互聯的營收分別為1.52億元、2.79億元、5.17億元,三年內的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了84.71%,但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高虧損——其在這三年期間扣非后凈虧損分別達到了3.60億元、4.81億元、7.76億元。
樹根互聯和朗坤智慧作為典型代表,其財務風險直觀地反映了整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盈利的隱憂。
中電工業互聯網公司董事長朱立峰曾經有過一句很犀利的評價,他表示——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有三難,訂單難拿、利潤難掙、賬款難收。
筆者深以為然,并就這三個關鍵詞進行淺析:
首先,“訂單難拿”是因為工業領域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業需求差異巨大,這導致平臺公司所面臨的需求往往是碎片化的,明明當初做平臺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實現一招通吃,但實際落地過程還是沿襲了“做項目”的思路?!白鲰椖俊本褪且糜唵?,正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余曉輝所說:“拿下一個訂單、滿足一個需求,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面對下一個訂單、下一個需求,往往又需要重新投入,這讓不少平臺公司難以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可持續發展有困難?!?/p>
其次,“利潤難掙”是因為做平臺的成本高昂。據悉,國內某知名工業互聯網企業在針對中小企業的標準化服務方面,主要是以某SAAS云平臺為客戶提供生產協同方面的數據服務??蛻粲闷髽I賬號登錄平臺即可使用,每年需要繳納約3萬元服務費。目前該云平臺共有約2000名客戶,年收入約為6000萬,看起來流水還不錯,然而平臺其實一直在虧錢。因為除了研發成本,平臺日常還要花費大量人力進行維護、升級,甚至幫客戶進行定制化開發。
最后,“賬款難收”是因為客戶性質所致。大企業客戶往往收賬款周期長,中小企業客戶又資金流不充裕,隨著平臺商業務規模的持續擴大與銷售收入的增加,可能存在部分應收賬款回收情況出現惡化,直接影響公司的資金周轉速度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對公司的整體運營產生不利影響。
哦,還有一點兒或許也很重要,那就是政府補貼。2020年年底,大東時代智庫(TD)曾做過相關統計,發現一些工業互聯網平臺幾乎70%-80%的收入都是來自政府補貼。然而隨著疫情之下政府有意減少財政支出和部分工業互聯網的項目虛報行為,政府補貼相應地被扣減——退潮之后,方能看見一大批裸泳者。
工業互聯網賽道競爭激烈、“高手云集”:傳統制造業廠商如海爾、航天科工、樹根互聯、徐工漢云,工業軟件廠商如中控技術、用友軟件,通訊類企業如華為和三大運營商,以及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企業。雖然前路坎坷,但沒有人能否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實際價值——但是這種價值,需要被重新認知。
過去,不少企業認為工業互聯網單獨就能實現自我造血,這樣想其實不難理解,畢竟C端的平臺獲得的成功是如此的耀眼。但B端和C端平臺其實有特別大的差別,即C端平臺對用戶的控制力強,B端平臺對用戶的控制力弱。
舉例來說,牛逼的C端平臺是可以影響消費者的日常行為習慣的,原來喜歡在家做飯的人可能早已習慣了在美團或者餓了么上點外賣,原來喜歡線下購物的人現在可能覺得網上購物更方便,大家的習慣最終形成了統一的模式,平臺可以以標準化的方式躺著賺錢…..但是B端平臺再厲害也無法一下子改變客戶的工藝流程,因此才容易出現明明想做平臺結果還是做成了項目的困局。
可能是早就認識到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無法獨立行走”問題,許多領軍企業已經調整了思路——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大命題,不再單獨用平臺講故事。
正如智次方·物聯網智庫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隱憂:經濟性不明且平庸的螺旋式上升》一文中所述:工業互聯網平臺只是其中一種工具,有可能可以形成一種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或數字底座,成為數字化轉型的載體。而數字化轉型的成敗往往是由企業這個整體所決定的,涉及到管理、組織、業務、市場…各個層面,包括領導力轉型、運營模式轉型、工作資源轉型、信息與數據轉型等方方面面,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一種工具能夠解決。
因此,我們能看到,像西門子、施耐德電氣這樣的工業龍頭,早幾年還談工業互聯網平臺,但近一段時間就只講“完整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了,而且還特別強調其咨詢的能力。
比如,西門子認為在開啟數字化轉型之前,先做好數字化咨詢是一個未雨綢繆的好方法。西門子深耕數字化轉型管理和咨詢的專業團隊——西門子艾聞達在咨詢方面有一整套對應的解決方案。通過對客戶工廠現狀從精益化、自動化和數字化三個維度進行整體評估,幫助客戶制定具體的數字化轉型路線。
比如,施耐德電氣的理念是“先醫后藥”,即智能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就好比人生病一樣,不能有病亂投醫、亂吃藥。所以施耐德電氣不僅僅提供技術,在人力資源、供應鏈及財務體系等方面都在為客戶提供支持。從咨詢的角度讓企業明晰自身問題,并基于“診斷處方”一步一步落實。
再看看更早的前輩——被稱為工業互聯網概念提出者和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山者的通用電氣GE。當2018年下半年,GE傳出要為Predix尋求買家的消息時,業內驚呼“GE要放棄數字化了”!但筆者曾有幸和GE Digital副總裁&地區業務負責人進行過深入交流,他告訴筆者,GE從來沒有放棄過數字化業務,而是經過深入思考和沉淀之后,從“臺前”來到了“幕后”,變得更加務實落地、更加輕裝簡行、更加開放合作,踏踏實實致力于為行業企業創造切實的價值。
1993 年,大眾集團董事長不顧阻攔強制叫停了大眾旗下斯柯達汽車品牌要建立高度自動化工廠的計劃。他當時給出的理由令人無法反駁:一個高級車間每工時要消耗 70 馬克,更明智的做法是,雇 10 個工人將工作完成得與全自動化工廠一樣好。
當然,這個案例不是為了證明“推動工廠的轉型升級”是一個費錢費時的錯誤理念,而是為了實實在在地告訴工業互聯網平臺商,工廠老板們從不迷信,他們除了關心降本增效之外,更關心你能不能給我帶來新訂單?
如果不能回答這些直擊要害的問題,那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未來可能真的無餅可畫~
參考資料:
1.《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上海證券交易所
2.《樹根互聯撤回上市申請 今年多家企業終止IPO》,證券時報網
3.《又一工業互聯網平臺終止IPO,年入超4億》,直通IPO
4.《工業互聯網發展駛入快車道 勝出需要好“定位”》,新華網
5.《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智能制造務必先醫后藥》,施耐德電氣
6.《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隱憂:經濟性不明且平庸的螺旋式上升》,智次方·物聯網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