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明確提出:“規范發展供應鏈存貨、倉單和訂單融資,發揮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作用,提升企業通過動產擔保融資的便利度,提高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水平。”
動產擔保融資是中小企業獲取金融服務的重要途徑,國務院再推重磅措施,創新其服務模式,目的在于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貴等問題。在此背景下,運用5G、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解決動產融資中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成為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的重要方向。
隨著各項扶持政策陸續落地,中小企業貸款規模逐年增長。央行數據顯示,中國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規模從2016年的27.7萬億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43.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2%,融資需求缺口得到大幅緩解。
其中,動產融資成為拓寬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方式。自2021年1月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運行以來,各類動產融資業務快速增長,在提高動產和權利擔保融資效率、便利企業擔保融資等方面取得實效。央行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9月,共發生登記404.18萬筆,較去年同期增長81%,注冊登記用戶2.59萬個,查詢2059.78萬筆。更為重要的是,統一登記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效顯著,新增登記中,擔保人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登記占比達86%,獲得融資的此類主體約有219萬家。
統一登記平臺緩解了以往登記機構分散帶來的登記效率低、企業登記負擔重、同一標的物被反復擔保等痛點,便利了金融機構查詢動產和權利的已擔保信息,降低了金融機構放貸風險顧慮。但是,登記平臺并不能確保登記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動產融資在實操過程中仍存在短板。
一是在動產本身特性導致監管難度較大。首先,與不動產相比,動產受其“動”的特性,銀行對動產類抵質押物的數量、物理狀態、價值信息等數據難以準確監控核對,造成無法可視、可控,增加貸款風險;其次,動產缺乏統一公認的標識,不易辨認抵押權屬的情況;另外,雖然有專門的第三方擔保或倉儲,但由于動產可轉移的特征,資金方無法做到實時監控。
二是動產融資中的數據可信問題,傳統的動產融資業務流程中,企業將合法擁有且銀行認可的動產交由銀行委托的第三方監管機構進行監管,監管方派駐監管人員實施人工現場監管。這種業務模式中,押品監管的質量和準確性,主要取決于監管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履責程度。押品的唯一性無法得到保證,抵質押人惡意提供錯誤或不真實數據情況時有發生,貨主和第三方監管機構聯合進行重復抵押、空單抵押、上傳錯誤數據等漏洞增加了動產融資中的道德風險。
5G與物聯網應用于動產融資是補齊現有動產融資某些短板的有效手段,尤其與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應用更是破解了很多傳統動產融資中的難題。
5G物聯網技術可降低信息不對稱。物聯網作為獲取底層數據的通道,可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器等各種裝置和技術,實時采集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和智能化感知管理。在銀行信貸場景中,利用5G物聯網等技術可擴大信息采集范疇和可靠性,有效避免傳統動產質押中“一物多屬、一物多押”等情況的發生,提升物理世界信息的真實性,降低交易成本。
5G物聯網技術豐富增加可融資動產品類,擴大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首先,通過物聯網可打破傳統模式限制,使活體生物、原材料、半成品等作為抵質押物,盤活農業資產和中小微企業資產,拓寬抵質押物種類;其次,物聯網作為信息承載體,可將信息無縫銜接融入信息網絡,提高融資環節數據真實性。以牛只智慧養殖融資為例,通過智能項圈、AI攝像頭、數字化臺秤、耳標等終端,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進行數據采集,監測牛只成長情況;同時可對養牛場環境進行自動化監控,降低牛只生病風險。
5G、物聯網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新利器。可以看到,通過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可以降低企業、金融、監管等單位數據錯誤、物流監管、企業信用、資產抵押等風險。物聯網動產貸款也正逐漸成為成熟的融資產品,在大棚種植、水陸養殖等“智慧三農”領域,工業生產、能耗監控等場景輸出解決方案,物聯網與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應用也推動了金融服務創新,助力中小企業產融合作,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
趙小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金融科技部業務主管,長期跟蹤研究物聯網、5G等產業發展。曾在《信息通信技術》《電信網技術》《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個人獨著出版《低功耗廣域網絡市場解讀》《新基建大時代,聚焦5G與物聯網》等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