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因疫情而多次推遲的“CPSE安博會”最近終于在深圳舉辦。會上,曠視科技以“AIoT,構建‘智’序之城”為主題展出其一整套AIoT軟硬產品體系,成為關注焦點。
1989年誕生的“CPSE安博會”見證了中國安防行業30多年變遷,橫跨模擬時代、數字時代和智能時代。2019年,第17屆安博會展出包羅萬象并達到“春運”般頂峰盛況,標志其已成為中國智慧城市、AIoT(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行業創新的風向標。
今年,由于疫情很多玩家缺席現場而轉戰線上,當我們行走在展臺之間,不免感到疫情前“春運”般人擠人場面不再。不過,以曠視科技為代表的玩家依然誠意滿滿,從北京一路向南帶來智能產業的最前線技術和行業“情報”,吸引來眾多產業人駐足觀看。
曠視展臺在安博會上吸引眾多觀眾駐足
在過往很多場合,曠視都以強大AI生產力平臺“Brain++”和智慧城市大方案為顯著標簽,但在本次安博會上,曠視在一個新的業務板塊“亮劍”,展出名為“神行”、“魔方”、“鴻圖”和“盤古”等一系列AIoT產品矩陣,顯示出其發力一個“新戰場”的決心。實際上,曠視已經為這個新戰場低調布局了六年之久。
今年安博會有哪些行業趨勢值得看?以曠視為代表的AIoT玩家又帶來了什么樣的行業洞察和創新思路?我們通過與曠視科技資深副總裁曹志敏進行深度對話,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從今年安博會來看,AI技術已經很普及了。同時,大家落地都更加深入,不再像往年都在講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等相對淺顯的應用,而是出現了交通大數據、能源化工安全生產治理、城市治理等深層次、差異化的應用方案?!睍缫暱萍假Y深副總裁曹志敏對我們興奮地說。
曹志敏畢業于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是曠視研發團隊創始成員,可以說陪曠視一同見證了AI十年落地。AI落地更廣更深,這一趨勢無疑為曹志敏這樣的AI技術先鋒人士喜聞樂見。實際上,他和他所供職的曠視團隊正是這一趨勢背后的一大堅決推動者。
在安博會曠視展臺上,一張“數字孿生”圖像囊括了整個城市的實時動態,延續了曠視2019年在同一位置展出的城市物聯網操作系統的強大能力,吸引眾多游客駐足。
曠視數字孿生城市級IOC
但作為引領AI技術落地風潮的玩家,曠視今年展會的最大亮點并不止于此,不得不說的是一個全新展出的城市微單元板塊,這是曠視近兩年面向企業級市場——建筑智慧化的發力重點。曠視將所有的園區、樓宇、停車場等城市微單元市場都歸為建筑場景。
在這個展臺駐足的,有各種建筑的擁有方,也有建筑的運營方、建筑生活和工作的使用方,還有很多行業集成商、渠道商。曹志敏告訴我們:“不同的客戶和合作伙伴,會根據自己擅長的不同場景選擇不同方案。”
比如一些專注于園區/校園管理的客戶,有的會選擇做出入口相關的“神行”系列人臉識別門禁一體機,這一產品配備了防疫、測溫、掃碼等多種功能,成本已經低至很多中小項目都用得起。
“神行”系列人臉識別門禁一體機
一些中小型方案的合作伙伴則會看中“鴻圖”系列的應用計算一體機。過去他們需要非常麻煩地自己組合門禁系統、安防系統、軟件平臺;但現在,選用“鴻圖”,他們不用操心底層的設備管理,只需要一臺一體機實現所有的園區的考勤、預警等特色分析功能。
“鴻圖”系列的應用計算一體機
一些智慧工地、能源化工、安全生產企業的客戶也能在曠視展臺上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比如“魔方”智能分析盒。這些場景部署條件簡陋,一次購買“魔方”,則可以將幾十種成熟算法隨時快速部署,結合原有的視頻流進行分析預警。
“魔方”智能分析盒
除此之外,“盤古”AIoT綜合管理平臺是曠視城市微單元板塊的“點睛之筆”,現場展出了在智慧樓宇、智慧園區、智慧校園、智慧辦公等場景的應用。比如,在智慧樓宇板塊,它可以進行“人員通行、安防警戒、人臉梯控、人臉考勤、VIP迎賓和訪客管理”等多種任務。
“盤古”AIoT綜合管理平臺
可以看到,曠視展示了其在城市微單元領域覆蓋端、邊、云各個環節的一體化產品體系。
據悉,曠視城市微單元產品方案已經落地千個建筑。以海淀區金隅智造工場為例,該園區依托”盤古“管理平臺,將園區16個子系統的貫聯統籌,實現人力綜合成本下降30%,綜合管理效率提升40%。
從今年的趨勢來看,AIoT第一梯隊玩家正在更清晰地向合作伙伴和客戶表明心跡,那就是精準定位企業數字空間。面向數字化轉型應用需要,打造一套AIoT操作系統,從而聯接軟硬一體的硬件設備體系,成為當下行業中最時髦的做法。
安博會越來越不局限于安防范疇,這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那就是整個行業正從政府主導,轉向政府、企業并重的廣大數字化轉型市場。
“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的“雪亮工程”、“平安城市”等大安防項目已告一段落。與此同時,高層更強調數字經濟發展,背后的一大關鍵國情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和用工荒問題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展現地更加嚴峻。有數據顯示,中國到205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能占1/3人口,機器換人、降本增效成為第一、二、三產業的剛需,這也使得尋求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無法繞開的話題。
眾多安防企業、互聯網大廠、通訊玩家、AI物聯網創企都在正向布局這一領域,在本次安博會上大打“城市微單元”牌的曠視,實質上也是看中這塊蛋糕。
城市微單元場景化體驗區
企業級項目和城市級項目在底層技術能力上是相通的,但兩者也有顯著不同。
“一是在AIoT部署架構上,企業級項目比城市級項目場景更加豐富,呈現碎片化形態,方案標準化程度也相對低一些;二是在實際建設上,企業級項目比于城市級項目更關注AIoT投入回報時間和效益。”曹志敏告訴我們。這意味著,To B并不是基于To G經驗的降維打擊,而是考驗參與玩家的技術積累和行業領悟力。
對這一市場勢在必得的曠視科技,已經布局長達6年時間。
曹志敏回顧,最初是在2015年前后,曠視推出了一款名為“考拉”的人臉識別面板機,用于政府、公安等多個部門的迎賓或訪客管理。當時,整個行業都才剛開始探索AI能做什么。
到了2017~2019年,行業逐漸開始認可AI。曠視的“考拉”等產品獲得廣泛關注,曠視自身也開始集中力量去打磨自己的軟硬一體硬件能力,逐漸推出多款企業級智能設備。
2020年至今,曠視將團隊整合為EBG部門后,團隊也開始從單點產品開始過渡到共性的產品方案。“除了產品,合作伙伴還需要一套中臺,把原來的智能設備連接起來?!?/p>
如何把空間和人的關系結合起來,將人工智能技術和物聯網的結合,實現“數字孿生”?這就需要對于建筑進行更充分感知、分析、再對實體物理空間做執行決策和預測,也就是實現基于空間的數字化。
“一個企業的規模跟一個城市的規模沒法比。但規模小,不代表簡單?!辈苤久舾嬖V我們。
他解讀到,企業級需求更碎片化、更復雜,更考驗廠家自己的抽象能力。很多城市治理水平較高,政府有自己的架構師,但企業數字化轉型可能更依賴于廠商,廠商需要結合需求去分析用什么樣的方案,同時又要使方案可復制以適應更多企業。
同時,企業級方案的關注點和政府不太一樣,企業非常關注投入產出,可能比政府要求的收益期更短,很多算法落地的精度和效果卻不見得會比政府要求低。
曹志敏對這些挑戰懷有一個十分樂觀的心態:“如果AIoT產業是高度統一的市場,大家是同一套技術體系、同一種產品形態,問題很容易都解決了,那這個行業可能容不下太多玩家。”正是這樣的行業情況,也給曠視這樣的創新玩家帶來了機會點。
經過六年默默布局,曠視正磨礪出一把插向企業數字化轉型市場的尖刀。這把尖刀可能聚焦但并不僅限于以下三大能力:
1、全新城市空間視角,沉淀“通用化+定制”方案
在傳統的視角中,人們往往會以園區、能源、交通等垂直行業領域去做產品和方案區分,但這種思路無異于加劇了行業的碎片化,讓數字化轉型進展陷入僵局。
曠視選擇打破這種思維定勢,轉而基于空間做技術和方案沉淀,按照企業內部區域、辦公區域、生活區域、或者生產區域、制造區域等不同空間來分層抽象能力——“城市空間數字化”。
曠視做這件事的抓手是一套曠視“盤古”AIoT操作系統,以及“神行”、“魔方”、“鴻圖”等軟硬件設備體系。在這一套操作系統上,通用組件能滿足超一半需求,另一半則通過定制化。這些通用化組件是通過空間分類抽象出來的,比如人臉梯控、人臉考勤屬于企業內部區域,安全帽識別、危險姿態識別等屬于生產區域。這些算法能夠快速部署到曠視的各種AIoT硬件上。
曠視AIoT軟硬件一體化產品系列
其實,當下選擇做AIoT平臺的并不只曠視一家,很多其他頭部玩家都在做?!斑@個核心的挑戰是考驗整個市場洞察能力——從大量的碎片化的、看似不一樣的表象中找到共性?!辈苤久粽f。
誰的平臺將真正獲得客戶青睞受很多因素影響,一大偏根本性的因素就是算法生產力水平。
2、基于“算法-算力-框架”三位一體AI引擎
算法生產,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引入AI、大數據等技術的關鍵環節。企業需求更急,算法需求更多樣化,并且對時間和成本需求更高,這就意味著你必須有一套先進的算法生產工具。
“這是曠視這兩年在持續投入做的事情?!辈苤久舾嬖V我們?;跁缫暚F在Brain++的AI生產力平臺,團隊可以對所有新算法或客戶要求的場景化算法進行快速、批量、高精度地迭代和更新,從而滿足在智能建筑各個場景里客戶的各種不同需求。
曠視Brain++ 新一代AI生產力平臺
基于先進生產工具,曠視這樣的AI頭部玩家正促進算法生產邁向自動化時代。一組曠視官方數據顯示,其AI算法的快速批量生產和落地,能縮短的80%算法生產時間,降低55%的算法生產成本。
算法生產力雖然重要,但在越來越考驗技術融入行業的當下,這顯然是不夠的。是不是能真正吃透行業的需求,能不能調動起一切產業鏈中的積極因素,成為做成企業級市場的一大關鍵因素。
3、更重視生態合作,恪守邊界
面向碎片化的企業級市場,曠視似乎通過這場展會也在不斷表明一個心跡,那就是面向各路合作伙伴全面開放。“在EBG板塊,我們不是說重點做一個垂直行業應用,不是像某些企業一樣關注自己的閉環,而是希望和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完成閉環。”曹志敏說。
在曹志敏看來,曠視對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那就是做好“端邊云”一體化的產品方案,提供一體化的AIoT系統,與行業生態伙伴合作,讓AI技術能力觸達各個企業級場景。當下,AI企業們正在紛紛前往二級市場尋求更多的認可,這種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定力是十分必要的。
多年來,曠視一直主張“1+3”戰略布局,其中的“1”即曠視完全自研的AI生產力平臺Brain++,“3”指的是針對三大賽道: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
當下,在城市物聯網領域,曠視致力于通過AIoT構建更加安全、有序的城市空間。曠視合伙人兼總裁付英波曾表示,“城市空間以人為核心,通過AI+IoT推動城市空間數字化升級,讓城市運行更高效,讓民眾生活更有獲得感和滿足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AI企業的重要命題?!?/p>
2021年了,已經跳出“安防”的安博會還值不值得看?答案是肯定的,要看,而且要更加仔細地看。
通過對展會上最受關注之一的曠視展臺進行由淺入深的分析,我們會發現AI技術正從政府級的城市大空間市場,擴展到城市微單元的企業級市場,技術和行業打法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可以看到,企業級市場更加明顯地展現出碎片化特征,且對投資收益的時間、金錢成本都更加敏感。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建平臺”成為頭部玩家們的主要選擇。不僅曠視有一套“盤古”AIoT操作系統,??低?、大華股份也等都紛紛建立類似的平臺,以此來解決碎片化痛點和降本增效。
不過,雖然都是平臺,每一家平臺在側重領域、AI技術含量、行業洞察積淀、生態聚合力、使用體驗等方面都會有一些差別。AIoT平臺很可能不會像PC中的Windows系統一樣一家獨大,但還是會有相對頭部的平臺冒出來,我們拭目以待。
不管怎么說,在AI企業、安防企業、互聯網企業紛紛需要立足存量市場,尋找新的增量市場的關鍵之年,企業數字化轉型讓他們看到了新拐點到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