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經濟加速發展,傳統停車場管理模式與停車管理系統已逐漸無法滿足日漸增長的智能化停車、出行要求。停車難、管理難成為降低市民出行體驗,制約城市智慧化發展的難題。
國家發展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的通知。《意見》指出,到2025年,全國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車設施為主、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系統,社會資本廣泛參與,信息技術與停車產業深度融合,停車資源高效利用,城市停車規范有序,依法治理、社會共治局面基本形成,居住社區、醫院、學校、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停車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給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車系統全面建成,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緊接著,中國交通部正式出臺《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將推進智慧停車、車聯網、智能公交、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等交通新業態的應用,促進先進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發展以數據驅動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
為大力解決停車難問題,當前多地積極采取增供泊位數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近日,記者走訪了沈陽、銀川、南京等地發現,仍存在小區大量車位“寧空不租”、“智慧停車”變味、“亂停車”治理效果不佳、新建立體停車場閑置等問題,影響治理效果。
深圳中研高科董事長鄒寶林在大灣區論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智慧停車領域有著長足發展空間,國內的智能停車產業,已經從一個‘小池塘’,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人工智能技術與互聯網相得益彰、兩相融合,能真正解放勞動力,讓停車步入‘無’時代。”鄒寶林再次強調,智能產業及智慧停車的未來會無比廣闊和美好。
智慧停車業務經過幾年的持續市場推廣,在一線城市已經形成有效的市場示范效應,應用范圍和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并正在逐步往全國范圍輻射,行業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