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收購ARM的案件已經持續一年多的時間,按照計劃,此收購案將在2022年3月份左右全部完成,但業內反對這筆交易的聲音越來越大,就連美國的FTC也介入了這筆收購案,更是列出英偉達收購ARM的120宗“罪過”。
就目前來看,英偉達斥資400億美元收購ARM的計劃基本要黃。
事實上,從ARM公司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來看,這筆交易注定將以失敗告終。眾所周知,英國ARM公司在移動處理器架構市場擁有著較高的市場地位,目前大多數的移動處理器芯片架構機構都是來源于ARM公司,諸如高通、蘋果、聯發科以及華為都是ARM的忠實客戶。
值得一提的是,ARM公司推出的芯片架構屬于公開授權性質,全球任何一家芯片企業都能使用。
如果英偉達成功收購ARM,后續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所造成的影響不可想象,尤其是在當下全球貿易環境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因素的背景下,美國公司掌控ARM后,可能會進一步打破芯片行業的平衡。
也正是因為如此,自英偉達發起對ARM收購以來,便受到多國機構和芯片企業的反對。
倘若收購ARM失敗,對英偉達會造成什么影響?在筆者看來,作為此次收購案的發起方,即便是失敗,對于英偉達的影響也是甚微。
早在去年,英偉達的CEO黃仁勛便對外表示,即便不能買下ARM公司,也不會影響到英偉達的發展。
根據筆者了解,在全球GPU領域,英偉達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能與之匹敵的只有英特爾和AMD, 許多電腦設備上,都有英偉達研發的顯卡產品。
不僅如此,除了GPU技術之外,英偉達在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也有較強的實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英偉達收購ARM只是增強自身實力的手段,并不會對主營的GPU業務造成太大的影響,畢竟ARM主要涉及是移動芯片架構領域,與英偉達的GPU業務存在一定的差異。
并且,根據ZAKER消息,英偉達已經計劃在以色列組建了一只新的CPU研發團隊。
所以,筆者認為,若收購ARM失敗,對英偉達的影響并不大。
針對英偉達收購ARM案,權威媒體EETimes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以收購失敗的角度,分析ARM最終的結局。
該文章大致可以歸結一句話,如果沒有英偉達在背后扶持,ARM在與英特爾的X86競爭中處于劣勢,同時創新能力也會不足。
在筆者看來,這篇文章分析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根據筆者了解,ARM公司的背后實際掌控人為日本的軟銀集團,由于ARM無法為軟銀帶來可觀的收入,所以,才選擇出售給英偉達。
而ARM作為移動處理器架構的龍頭企業,如果未來無法獲得軟銀的資金支持,那么,ARM在架構方面的創新速度將會放緩。
相比之下,X86背后有著英特爾作為支持,所以,ARM在數據中心市場中的競爭將會處于劣勢。
關鍵是,繼ARM、X86架構之后,全球第三大架構RISC-V已經在加快崛起,對于ARM的威脅將會更大,為何這么說?
根據筆者了解,RISC-V架構比ARM生態更開放,全球芯片巨頭都可以在RISC-V架構上進行CPU設計,同時,還能添加自有的指令集進行拓展,換言之,基于RISC-V架構設計的芯片產品,相關企業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從RISC-V架構的客戶群體來看,目前我國已經有11家芯片企業開始布局RISC-V架構,如華為、中興、阿里巴巴、龍芯中科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蘋果似乎也要加入RISC-V陣營,還招聘了一名專注研究RISC-V架構的工程師。
從上述來看,ARM不僅要面臨英特爾X86架構的挑戰,而且,RISC-V的快速崛起,對ARM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因此,ARM需要抱緊英偉達的大腿,只有并入英偉達的體系中,未來,在芯片架構領域,ARM才能有底氣與對手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英偉達和ARM聯合對外發出警告,如果這筆交易失敗,造成的后果將非常嚴重,顯然,ARM已經開始著急。
寫到最后
在筆者看來,ARM即便沒有英偉達,其未來也會發展的更好,只要ARM在芯片架構領域保持中立性、開放性,全球芯片企業會一如既往選擇支持。
那么,你認為ARM有必要依賴英偉達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