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商湯科技之后,又一條“AI四小龍”將要上市。
2022年5月18日,云從科技開啟網上申購,申購代碼為787327,發行價格為15.37元/股,首發11243萬股,其中網上發行1574萬股。至此,云從科技正式進入上市前認購最后階段,即將成為科創板首家AI平臺型的企業。
云從科技創立于2015年,孵化于中國科學院,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和各行業智慧化轉型升級。而云從科技創始人周曦,曾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所信息所副所長、智能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經過多年深耕,云從科技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大領域已實現場景落地應用,形成了獨有的競爭優勢。
其中,在智慧金融領域,提供從提升單點業務效能、解決全業務閉環需求、到建立開放生態實現全行業賦能等多種解決方案,從數字化客戶互動、運營管理、風險管理、金融服務網絡等多個維度對金融業務賦能。目前,智慧金融領域已覆蓋六大國有銀行在內超過100家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
在智慧治理領域,通過匯聚場景全量數據,進行視圖解析、數據分析,并結合業務專家的經驗,生成面向治理決策的知識體系和服務體系。智慧治理領域已服務于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政法、學校、景區等多類型應用場景。
在智慧出行領域,以機場航司作為切入口,探索“空陸聯運”,聯動客運公交、地鐵、高鐵,逐漸實現對城市的軌交、公交的覆蓋。當前,智慧出行領域已在包括中國十大機場中的九座重要機場在內的上百座民用機場部署上線。
在智慧商業領域,結合自主研發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智慧商業應用場景需求,以行業應用為導向,把握商業場景人-貨-場關鍵基點,打造面向購物中心、商業連鎖、汽車、餐飲、商超便利等綜合智能解決方案。如今,智慧城市領域已在廣州、四川、湖南等多地建設“數字基座”標桿項目。
如此背景下,云從科技的上市之路,一開始便備受市場關注。
但實際上,這條路并不平坦。資料顯示,2020年12月3日,云從科技科創板IPO申請就獲得上交所受理,當年12月31日進入問詢狀態;2021年3月31日,因財務資料過期,云從科技的上市申請被中止審核;2022年4月6日,證監會批復同意云從科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
從提交IPO注冊申請,到獲得證監會批復,歷經了16個月的時間。
業內人士指出,長期虧損是阻礙云從科技上市最大的絆腳石,而研發投入則是導致云從科技長期虧損的重要原因。
招股書顯示,在2019年至2021年,云從科技營收分別為8.07億、7.55億和10.76億元。不過,這些營收在龐大的支出面前,只是杯水車薪。招股書顯示,扣除非經常損益凈虧損高達7.01億元、8.67億元和7.53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到23.21億元。
在研發投入方面,在2019年至2021年,云從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54億元、5.78億元和5.34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6.25%、76.59%和49.67%。
截至2021年末,云從科技仍存在巨額未彌補虧損,合并口徑累計未分配利潤為-22.16億元,這對云從科技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其實,云從科技虧損問題只是眾多AI企業中的一個縮影。國金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AI企業正陷入發展瓶頸,且尚未達到投資人預期,加上算法無法突破、業務應用受限、勞動力成本高以及倫理問題,都對該產業的商業模式構成挑戰。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是時代趨勢,但AI企業巨大的研發投入與緩慢的利潤增長形成了巨大反差。在越來越難獲得資本青睞、自身無法造血的情況下,已經有不少AI企業倒下了。這一次,留給AI企業的時間真的不多了,要么謀求上市之路,要么出局離場。
現在,科創板提供了一個機會。對于科技企業來說,科創板平臺將為其高技術、高創新帶來更多展示的機會,也有助于快捷募集資金、快速推進科研成果資本化帶來便利,形成產業、科技、金融的良性循環。
寫在最后: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并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展現了其巨大的潛力。據IDC統計,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2967億美元,預計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5543億美元,中國2024年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預計超14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