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破繭成蝶”來形容在蟄伏中向更好、更完美蛻變。如今,歷經十數載的物聯網產業也走到了“蝶變”的重要節點。值此產業關鍵時刻,6月22日,智次方·物聯網智庫聯合摯物AIoT產業研究院在云端舉辦了第四屆“摯物·AloT產業領袖峰會”。這次摯物大會的主題是“智強不息·蝶變煥新”,而這八個字恰恰也正是我的演講主題。這篇文章與你分享我在2022摯物大會中的演講全文。如果你想重溫“摯物大會”中的內容,或者希望領悟更多知識,歡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回看~
全文字數:6000字,寫作用時:120分鐘,閱讀時間:20分鐘
物女皇:從數字移民到數字原生
這是我在【物女心經】專欄寫的第259篇文章。
人們常用“破繭成蝶”來形容在蟄伏中向更好、更完美蛻變。如今,歷經十數載的物聯網產業也走到了“蝶變”的重要節點。值此產業關鍵時刻,6月22日,智次方·物聯網智庫聯合摯物AIoT產業研究院在云端舉辦了第四屆“摯物·AloT產業領袖峰會”。
這次摯物大會的主題是“智強不息·蝶變煥新”,而這八個字恰恰也正是我的演講主題。這篇文章與你分享我在2022摯物大會中的演講全文。
今年是智次方·物聯網智庫親歷產業發展的第10年,我們一起見證IoT時代,也正在一起創造和探索新的AIoT時代。如今我們走到了從IoT到AIoT產業蝶變的關鍵性歷史時刻。
為什么有這個判斷呢?我們先從一些觀察說起。
2022年4月,在曠視科技企業業務合作伙伴大會上,曠視向外界傳遞信號:AI與IoT的結合,將是科技創新領域未來十年最大的機遇,整個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
2022年5月,云從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在招股說明書中,云從將AIoT列為重要產品及服務之一。
不僅限于AI公司,各大互聯網巨頭、科技公司以及傳統制造業公司,都紛紛圍繞AIoT正在進行戰略布局。
2022年4月,在年度業績報告發布會上,海康威視刷新了公司的業務定位,將業務領域名確定為“智能物聯AIoT”。海康表示“我們相信,未來10年,伴隨智能物聯網的發展,公司將繼續快速發展。”
2021年,大華股份率先發布“Dahua Think# 云聯萬物數智未來”戰略,強調聚焦智慧物聯主航道,堅持以視頻為核心的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運營服務商戰略定位。
各類科技公司圍繞AIoT進行戰略大調整,僅僅是巧合嗎?
答案是否定的。
AIoT是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制造、計算機視覺等企業殊途同歸的下半場。
從百度關鍵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年4月,物聯網迎來的一波高潮。
這個小高潮是因為工信部的最新政策。4月13日,國家工信部重磅發布了《2021物聯網示范項目公示》《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2年工作計劃》兩項文件。《項目公示》羅列了涵蓋IoT關鍵技術攻關、融合應用創新兩大類179個物聯網示范項目,《工作計劃》明確推進5G、智能制造、動態感知、云平臺大數據等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并積極支持企業通過金融市場私募、融資上市。資訊發布之后,市場應聲而動。
物聯網IoT的發展關鍵在于虛體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關鍵在于實體終端,也就是說,IoT“脫實向虛”,人工智能“脫虛向實”,匯合于“AIoT”,通過兩者的交集創造價值,是一種彼此需要的必然之選。AI與IoT融合于AIoT是大勢所趨。
科技企業朝向AIoT的戰略大調整,一項重要的隱含前提是以IoT技術的成熟和普及作為支撐,“互聯”是“智能”的基礎。
事實表明隨著IoT產業的多年演進,IoT“互聯”已經成為了一種標準功能和基礎設施,足以支撐從IoT到AIoT的產業蝶變。
在2020年,IoT產業到達了“物超非”的歷史時刻--全球物聯網的連接數首次超過非物聯網的連接數。隨后我們迎來了IoT的一次發展提速。
現在我們即將迎來“物超人”。所謂“物超人”,實際上就是“物”的連接數超過“人”的連接數,隱含的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IoT產業大勢的體現。
工信部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物超人”實現僅一步之遙,移動物聯網駛向快車道。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AIoT企業在2021年的表現如何呢?
我們為他們的現狀拍了一些快照,能夠快速反映各個板塊的狀態。
這些快照我們將按照產業成熟度排序,首先是收獲連接紅利的AIoT模組企業,其次是獲得數據智能紅利的AIoT云平臺企業,接著我們還將看到工業互聯網企業以及新晉AIoT企業的現狀。
首先,我們來看AIoT模組企業。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每個季度都會發布全球物聯網模組企業的市場份額。在2021年的數據中,第1、2、4季度顯示的是營收市場份額,第3季度展示的是出貨量份額。
根據Counterpoint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Q4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收入同比增長58%。中國領先了整個蜂窩物聯網模組市場,收入占比達40%以上。
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表現非常亮眼,移遠通信穩居第一,廣和通、日海智能、美格智能、中國移動也都有不俗的表現。
市場占有率只是一方面,為了呈現這些企業的發展狀,我們繪制了下面的圖片。
橫軸是每家企業2021年的營收,縱軸是營收的增速,外圈的大氣泡是企業當前市值,內圈的小氣泡是企業的毛利。
為了更好的進行比較,一些企業中與AIoT通信模組不相關的業務我們并未計入。中移物聯沒有披露數據,因此未被列入。
從圖中可以看到,模組企業中,移遠一枝獨秀,營收和增速都保持了超高的發展態勢。這個狀態在后續的AIoT企業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廣和通和美格智能也都有各自的競爭優勢。Sierra Wireless雖然營收增速低,但是長期保持了較高的毛利。
模組企業出海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上圖呈現了模組企業境內和境外銷售的柱狀圖,紫色是境內銷售額,橙色是境外銷售額,數值是毛利,氣泡大小代表模組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在海外銷售上都取得了突破,國際化戰略穩步推進。
由于“出口鏈”牽引,一些模組企業能夠利用海外市場高定價來支撐利潤率。普遍境外的銷售毛利高于境內,尤其是廣和通和日海。
模組企業出海的過程頗具代表性,值得很多AIoT企業借鑒。
雖然很多模組企業從創立起就制定了全球化的市場策略,但最開始在海外市場推解決方案時并不順利,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15年之前,包括美國等市場對中國的產品并不認可,中國產品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中國蜂窩物聯網模組廠商主要處于跟隨和學習的階段。
第二階段,2015年到2020年,在此期間,一方面,物聯網在國內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物聯網相關產業進入增長期;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企業的出海,蜂窩物聯網模組廠商有了更多與全球傳統巨頭一爭高下的機會,迎來質變。
第三階段,2020年至今,從出貨量來看,2020年全年蜂窩物聯網模組市場上基本上形成“3+3”的格局,即3家中國廠商+3家海外廠商占據近6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2021年,蜂窩物聯網模組市場結構又迎來新的變化,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廠商幾乎都是中國廠商,分別為移遠、廣和通、中國移動、日海智能、美格智能。
模組市場份額的變化,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當然出海過程中也潛藏著問題:底層技術的對外依賴還是存在。中國企業依靠超強的中間環節,比如高性價比的模組和解決方案優勢,反向對外輸出。
有些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設備連接的超強增長勢頭可以持續嗎?
可持續!我們剛處于連接紅利的起始階段,大量的設備還沒有被聯網,5G連接的紅利剛剛啟動。
預計到2030年,5G累計出貨量(不包括5G RedCap)將達到25億臺,2022年至2030年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0%。智能電表、工業、路由器/CPE、汽車和POS機將成為2030年出貨量排名前五的應用。
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模組是一個快速變化的市場,隨著三大運營商的加入,紛紛推出自有模組品牌,模組企業的格局將不斷變化。
未來的模組進階之路,我們看到了兩個方向,一個是做覆蓋,一個是做價值。
做覆蓋的方式,典型代表是移遠,產品覆蓋了蜂窩模組和非蜂窩模組、天線、物聯網和車聯網,還推出了移遠自己的云平臺、編程語言和SaaS服務。
做價值的方式,典型代表是美格智能,在之前的圖片中我們曾經呈現過模組產品的平均單價,美格的平均單價最高。
在5G技術、AI技術等新興技術和以智能座艙為代表的核心需求推動下,無線通信模組及解決方案業務領域的智能化趨勢和定制化趨勢愈加明顯,帶有安卓操作系統和算力的智能模組產品在整體模組市場的滲透率將持續上升。
智能的模組產品和物聯網行業定制解決方案產品仍體現出了較強的溢價能力。
再來看AIoT云平臺企業。
到2023年,用于互聯業務解決方案的物聯網平臺相關軟件和服務的支出預計將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長。供應商格局仍然分散,但第一批贏家正在出現。
IoT Analytics的最新研究發現,自2019年以來,許多物聯網平臺公司已經轉變了他們的商業模式,有些已經不復存在,目前運營的物聯網平臺公司有613家。
物聯網平臺市場繼續集中,前10家公司現在控制了整個市場的近三分之二,而2019年和2016年分別為58%和44%。阿里云、AWS、騰訊云等源自互聯網的AIoT云平臺,已成為市場領導者,并且以每年50%以上的增長率繼續引領整個市場。
“物聯網平臺”仍然是一個相對模棱兩可的短語,千人千面。我們需要不斷進化我們的答案“什么是物聯網平臺?”
隨著物聯網解決方案處理的數據量、種類和速度在過去5年中不斷增加,物聯網平臺的功能也在不斷發展。IoT Analytics將IoT平臺的8個組件升級為24個子組件。物聯網平臺變得更加專業化、更加模塊化和更加以數據為中心。
在過去兩年中,有眾多的IoT平臺公司轉向提供垂直解決方案,而不是水平物聯網平臺。這些企業通過滿足特定利基市場的需求,建立競爭優勢。
云平臺的成熟度需要一些先決條件,下層的聯網設備和上層的應用生態都需要共同發展。目前取得良好發展的AIoT平臺大多是垂直平臺。比如涂鴉、samsara、萬物云;聚焦在智能家居及硬件、智慧物流和智慧社區及物業,三個垂直領域。
我們同樣繪制了這三家公司的發展狀態圖。
AIoT云平臺處于發展的初期,還沒有固定的商業模式。以涂鴉為例,在過去幾年,涂鴉保持了高現金擴張率。從商業模式本質來講,涂鴉雖然提供AIoT PaaS基礎設施,但其粘性在于云平臺的生態能力,類似于SaaS公司。
作為一些共性,很多AIoT云平臺企業正在進行同樣的兩次驚險跳躍。
第一階段是從項目(Project)到產品(Product),即要將項目沉淀成一套軟件解決方案的產品(Product),可供復制、推廣、應用。這是最為驚險的一次跳躍,因為做項目和產品的技術邏輯和商業邏輯完全不同,對人才素質、成本控制和技術能力都有更嚴苛的要求。
第二階段是從產品(Product)到平臺(Platform)。這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將復雜、多功能、強實施、高門檻的解決方案,解耦成碎片化、易復制、易吸收的技術架構體系。飛躍這個階段,企業在細分行業的地位和領導力都會得到確立。
接著我們在來看看工業領域圍繞數據智能的探索。
這是工信部最新發布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名單,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我們篩選出一些代表性的上市及準上市企業。橫軸是營收,縱軸是增速,氣泡大小代表市值。
營收中,我們僅計入與智能制造相關的營收,但是仍然不太具有可比性。因為工業互聯網包含的企業類型很多,工業互聯自動化、工業數字化裝備、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應用都囊括其中,不同企業正在走向不同的進化道路。
從營收來看匯川技術具有一定優勢,但其營收以工業自動化為主,增速上東土科技、樹根互聯比較強勁。工業互聯網市場格局持續變化,在這個領域我們預期較快會看到更多上市公司的出現。
2021年經營狀況前高后低的情況在工業互聯網企業中最為明顯,因為他們最為貼近制造業。比如匯川技術在年報中提到:2021年,工業自動化整體市場上半年下游需求旺盛,下半年受到宏觀經濟影響,行業增速有所放緩。
不同企業之間的毛利差距也比較大,這一市場生態系統的形成速度比預想中緩慢,過程非常艱難。工業互聯網涵蓋了云和容器等概念,架構比傳統自動化系統更加復雜,技術迭代也更加頻繁。
因為工業互聯網的復雜性,成熟企業的戰略也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比如西門子mindsphere的戰略進行了多次調整,從“開放操作系統”到“工業互聯網即服務”解決方案,mindsphere完成了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
目前Mindsphere是西門子全套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加之低代碼平臺、邊緣智能產品、工業自動化方案,共同構成了西門子的工業互聯網體系。
接著我們來看新晉的一些AIoT企業,這波企業把握的是數據智能的紅利。
AIoT,AI企業的加入不可或缺。
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可按照應用領域分為四大類別:決策類人工智能、視覺人工智能、語音及語義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很多企業把握了視覺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助力人工智能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落地發展。
根據IDC的AIoT計算機視覺企業排名,中國AIoT計算機視覺市場2021H1達9.9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33.0%。中國前五大計算機視覺廠商為商湯科技、曠視科技、海康威視、云從科技和創新奇智。從規模上看,前五大廠商已經能夠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我們也為這些新晉AIoT企業拍一張快照。
為什么將他們統稱為新晉AIoT企業呢?
正如開頭提到,2021年海康威視將行業分類由“視頻產品及視頻服務”變更為“智能物聯產品及服務”,大華股份將行業分類由“視頻物聯行業”變更為“智慧物聯行業”。“AI四小龍”普遍也將AIoT作為他們的發展重點,因此我們用新晉AIoT企業統稱他們。
由于海康、大華等成熟企業與AI初創企業的營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們將坐標軸進行了調整,橫軸是毛利率,縱軸是取最新數據,測算2020到2021年的營收增速。
第四范式、曠視科技、創新奇智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依圖科技、寒武紀、商湯科技在毛利方面表現卓越。
分析這些企業的營收來源,在中國市場,AIoT實際付費的意愿排序可能是:合規>>避險>>增效>>降本。雖然近年來“降本增效”“開源節流”一直是很多物聯網案例宣傳的點,但實際應用當中,為合規、避險目的的付費很可能普遍大于降本、增效。
合規包括直接或間接符合政府規定、組織內部規定。比如政府相關部門規定需要煙霧傳感器聯網,比如大型企業內部相應職級擁有進入設定空間的權限。避險主要包括責任避險、資產避險等。
“開源節流”、“降本增效”都是事后才能驗證效果,因此說服客戶時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都相對較高。
從實際的訂單來看,當下中國市場具有避險需求、內部合規需求的,多是政府或大型企業,其采購往往是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開源節流、降本增效既可以通過定制化產品與服務實現,也有可能通過相對標準的行業解決方案解決。
因此AIoT的落地是可能按照To G→To B→To b的路徑發展,政務管理、能源、泛交通、通信等行業具有較強的支付能力。
我們按照人工智能操作系統、人工智能軟硬件解決方案、人工智能方案的技術開發、其他等維度將新晉AIoT企業的業務進行拆分,如上圖所示,柱形標示的數字表示毛利。
人工智能平臺與操作系統的毛利最高,人工智能搭配硬件形成AIoT解決方案的毛利則有一定下降。因為AI企業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需求,需外購部分配套軟硬件產品或服務,而外購材料成本較高,故毛利率下降。
同時我們也可發現,雖然毛利率并非最高,但是橙色部分所代表的AIoT軟硬件解決方案的銷售占比逐年提升,正在成為支柱型業務。
新晉AIoT正在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
依圖,走上硬的路,發布“求索”芯片,下沉到硬件領域,推出自研的SoC芯片。
商湯的路線,是軟的路。商湯以“算法工廠”的模式,推動大規模新模型的生成。截至2021年,商湯已經推出34,000多個商業模型,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領域。
曠視和云從,走上了AIoT之路。比如曠視以物聯網作為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載體,通過構建完整的AIoT產品體系,面向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核心場景提供方案,實現人工智能的商業化落地。
以上,我們分析了幾個大類中AIoT企業的發展狀態,他們只是一些代表。
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們正處于產業增長期,即將迎來從產業增長到高速增長的蝶變,這個過程將會持續數年時間。一些企業已經率先走上了蝶變之旅,包括從現在就開始布局海外,重視滿足企業的合規、避險需求,以及培養生態。
當我們提供智能化方案給別人的時候,我們自己是否是智能化的原生企業?隨著AIoT產業的持續演進,率先蛻變的企業探索者新的商業化閉環之路。他們邁出了從數字移民企業轉變為數字原生企業的一步,以終為始,站在未來塑造現在。數字移民企業與數字原生企業的重點區別在于:
?交付的是項目、產品還是平臺:有沒有沒有按照平臺的邏輯,分析自己的業務
?與客戶關系,短期交易還是長期共生
?商業模式是否經歷重構
?思維方式是+AIoT,還是,AIoT+:前者是把新技術當作工具,用來改造傳統產業,實現1到10,后者是把新技術作為顛覆式創新的源泉,不斷謀求從0到1的新突破
?做數量,還是,做價值
數字原生企業的發展道路料想也將充滿艱辛,我們期待與大家共同探索。
寫在最后
2022年也是智次方·物聯網智庫親歷產業發展的第10年。這10年間,物聯網智庫見證了IoT時代的升騰跌宕,也正在陪伴產業一起創造、探索新的AIoT時代。
為了順應產業浪潮,物聯網智庫也在持續蛻變,完成了一次品牌的整合煥新——將原有的“物聯網智庫、物聯網頭條君、摯物產業研究院、智吱屋”等品牌進行整合,升級為智次方。其中,“智”代表智能產業,也代表物聯網智庫提供的“智力”服務;“次方”代表指數級的增長。
在AIoT如此精彩的未來之路上,我們也會一如既往的陪伴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