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前言
AIoT產業作為融合了IoT、AI、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興產業,其促進經濟社會萬物互聯、智能升級的核心價值正日益凸顯。在B端/G端,AIoT已成為各大傳統行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助推器,在智能制造、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眾多場景中實現了規模化落地;在C端,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相關產品也在不斷獲得消費者認可。
但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俄烏戰爭爆發以及中美科技脫鉤加速,國際政經局勢日益動蕩、實體經濟發展面臨重重障礙,導致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風險陡增,供貨及物流周期大幅延長。AIoT產業在這一過程中也難以獨善其身。在此大背景下,調研AIoT產業的最新發展態勢、了解業界的優勢短板、探討各方的策略舉措非常有必要。
智次方·摯物產業研究院作為AIoT產業觀察前哨,特策劃國內首次AIoT產業發展信心力調研。為了使研究更為科學、提出的策略建議更為合理,我們參考了美國密歇根信心指數(SRC)、中國人民銀行信心指數、上海財經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以及中國天然橡膠市場信心指數(NRMCI)等十數種相關模型設計方案,建立了專屬于AIoT產業的信心力研究模型。我們以研究模型為基礎,設計并向業內企業大范圍發放調研問卷,最后成功回收有效調研問卷518份。我們基于研究模型和調研成果,對AIoT企業的近兩年發展狀態及未來計劃進行深度分析,形成了國內首份《中國AIoT產業發展信心力調研報告(2022)》,以期為企業發展、產業景氣跟蹤和短期預測等提供有益參考。
Part 2:背景
當前,AIoT產業的發展利弊因素并存,構成了復雜激蕩的環境,同時也凸顯了我們此次調研和發聲的必要性。
(一)政策:政府高度重視促進AIoT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為其創造有利政策環境
AIoT作為融合了IoT、AI、云計算、大數據的“萬物智聯”技術,已成為贏得新一輪科技革命主動權的關鍵。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加快物聯網發展,并推動其與其它ICT技術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近年來,產業形成了以“AIoT”“智能物聯網”等為關鍵詞的新發展方向。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工信部印發《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來,國家層面已發布不少于20份以“物聯網”命名的專屬政策。國務院近六年來每年均將與“AIoT”高度相關的“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關鍵詞作為發展重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相關表述也由“培育”升級為“深化”“促進”等。
2021年,工信部印發《“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明確至2025年將“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全面形成低中高速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基本建成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高質量工業互聯網網絡,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標桿……重點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實現蜂窩車聯網(C-V2X)規模覆蓋”“打造通用和面向行業應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平臺”“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鼓勵企業……研發推廣基于5G、移動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新型應用和產品”,從網絡、平臺、應用、生態等多方面為AIoT產業發展營造了有利條件。
同年,工信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截至2023年底將推動10家物聯網企業成長為產值過百億的龍頭企業”“實現物聯網連接數突破20億”“完成40項以上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制修訂”等發展目標,從龍頭培育、應用普及、標準支撐等維度綜合施策,為AIoT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2年,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同意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加快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東數西算”作為我國優化資源配置的重大戰略工程,將帶動全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AIoT產業有望在持續提升數據匯集、融合、計算效率的同時,降低相應單位成本,并在助推東西部數字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隨著安全漏洞、數據泄露、網絡詐騙等風險急劇上升,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強頂層建設,為產業的合規有序發展營造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2021年6-11月,我國相繼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在著力解決安全領域突出問題的同時,兼顧數據保護與利用、防范網絡安全風險與促進先進技術應用相結合,堅持監管與發展并重,為AIoT產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法治環境。
(二)產業:我國AIoT產業正從蓄力期過渡至高速發展期,賦能生產生活的核心價值日益凸顯,2025年市場空間有望達萬億級
近年來,我國AIoT市場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智次方·摯物產業研究院認為,作為未來數年具備高增長潛力的大市場,我國AIoT產業正從蓄力期過渡至高速發展期。
中國AIoT產業發展階段
來源:智次方·摯物產業研究院
在市場規模方面,據艾瑞咨詢數據,2021年,我國AIoT產業市場規模達到6548億元,同比增長12.6%;產業在2018-2021年間的復合增長率(CAGR)高達36.2%。2022年,我國AIoT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增至7500億元,同比增幅14.5%。未來,AIoT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有望使得產業的市場空間達到萬億級。智次方·摯物產業研究院預測,至2025年,AIoT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980億元,2022-2025年間的CAGR將近10%。
在賦能產業升級方面,AIoT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以及信息科技發展的主賽道,目前已有數以百億的智能設備、邊緣設備遍布社會各領域,驅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預計至2025年,我國物聯網連接數將高達198.8億個。通過將云計算、AI以及IoT等技術進行融合形成的AIoT解決方案,能有效滿足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以制造和交通兩大B端/G端行業為例,目前AIoT在智能工廠以及車聯網等垂直領域均實現了規模落地。中商產業研究院、前瞻產業研究院等機構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工廠及車聯網的市場規模預計分別達10566億元和2771億元,2025年有望分別增至14276億元和6140億元。
在服務生活提質方面,C端智能家居近年來發展成績突出。根據中國智能家居產業聯盟統計,2016-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由2608.5億元增至5144.7億元,CAGR達18.51%。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穩步提升、消費觀念持續升級、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疊加C端產品品類日益豐富、功能不斷完善等有利趨勢,預計該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IDC估算,2025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有望突破8000億元,相關產品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資本:大量優秀AIoT企業獲資本追捧,北交所設立進一步優化產業融資環境,有利于促進企業發展和技術創新
在融資環境方面,據智次方·摯物產業研究院統計,2021年1-8月,AIoT領域融資事件共304起,較疫情前的2019年全年大幅提升了30.5%,大量優秀的AIoT應用企業涌現,獲得了資本追捧。
同時,2021年北交所注冊成立,為AIoT企業發展帶來了明確利好。目前AIoT領域中存在大量中小型創新企業,北交所的設立除了為產業內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也增強了市場流動性,有利于促進企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據智次方·摯物產業研究院統計,目前符合北交所上市條件的新三板IoT企業共有191家,相關企業的總市值目前約為1341億元。在這些企業登陸北交所后,其總市值有望增至5000億元以上。
(四)技術:5G、云計算、大數據、AI、智能傳感及區塊鏈等技術與IoT加速融合,為AIoT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5G方面,2022年6月,3GPP R17標準宣布凍結,為加速AIoT應用普及打下了堅實基礎。R17圍繞商用特性改進、引入新功能、探索新方向等對此前5G標準進行了大幅優化:在商用特性方面,R17實現標準與商用聯動協同,一是優化關鍵功能實現,完善現網應用。例如提升了高鐵場景下的用戶體驗;滿足工業生產場景要求,可獨立提供確定性服務等。二是提升關鍵指標性能,深化場景應用。例如終端在空閑和非激活態下能耗較R16節省20-30%;工業互聯網時延敏感網絡空口授時精度大幅提升,支持多向授時。在引入新功能方面,進一步拓展了5G應用場景。例如可使輕量級新型終端(RedCap)滿足低成本、低功耗、中等數據速率的物聯需求,與NB-IoT形成互補,適配工廠傳感、視頻監控及可穿戴設備等應用;新設計的多播廣播功能(MBS)可滿足公共安全、賽事直播等場景需求。在探索新方向方面,R17制定了統一功能框架,為實現AI使能的5G智能空口設計奠定了基礎。
云計算、大數據和AI方面,近年來,我國云技術快速提升,云原生技術實現了持續有效提升計算資源利用、彈性伸縮和產品/服務交付等方面的效率,同時大幅降低了系統運維工作的復雜度,為AIoT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使相關終端設備獲得了云端服務器級別的運算能力。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AIoT后端數據存儲、匯聚、分析、挖掘提供支持,大幅降低數據應用所需的成本,并保證其安全。AI全面進入機器學習階段,并擁有海量數據資源進行學習,以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智適應學習等為代表的AI技術及核心算法取得較大突破,大幅提升了AIoT產品/服務的智能化程度。
傳感技術方面,傳感器正由傳統形態逐漸向智能傳感器發展,已具備對外界信息進行檢測、自診斷、數據處理及適應等能力。當下,集成了通信、CPU、電池等組件及多種傳感器的MEMS傳感器成為發展新趨勢。MEMS傳感器具備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易集成等特性,使終端設備更智能。隨著傳感器技術發展,全球傳感器平均單價持續走低,智能設備的聯網部署成本大幅降低,從基礎設施層面給予了AIoT產業發展有力支持。
區塊鏈技術方面,其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正在提速。《中國物聯網全景圖譜報告2020》指出,物聯網+區塊鏈融合生態正在成為“網絡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國民經濟具有乘數效應和撬動效應。未來物聯網+區塊鏈的融合技術有望廣泛應用于AIoT產品/服務的身份認證管理、設備安全防護、數據管理、網絡基礎設施運維等相關領域。
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俄烏戰爭爆發以及中美科技脫鉤加速,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風險陡增,供貨及物流周期大幅延長,對AIoT產業發展帶來了較大沖擊。
(一)宏觀環境:國際政經局勢日益動蕩,實體經濟發展面臨重重障礙
綜合聯合國、世衛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數據,截至2022年6月初,疫情肆虐已導致全球死亡近630萬人。全球經濟體2020年有93%陷入大幅衰退,導致全球經濟萎縮3.2%,出現全球性企業破產潮、失業潮。2020-2021年全球經濟產出累積損失達8.5萬億美元,幾乎抹去此前4年的全部增長。世界貿易出現13-32%的歷史性下滑,復雜價值鏈行業,尤其是電子產品和汽車行業,其貿易下滑更劇烈。世界投資呈現下降趨勢,202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較2019年下降45-50%,達到20年來的最低水平。
(二)產業環境:產業鏈供應鏈廣受沖擊,供貨及物流周期大幅延長
在不利局勢影響下,國際國內ICT產業鏈供應鏈廣受嚴重沖擊。以芯片行業為典型代表,產品的交貨期從2019年的6-9周,大幅延長至15-22周,部分甚至長達99周。物流運輸效率亦受影響,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22年一季度快遞服務全程時限為65小時,同比延長2.8小時;72小時準時率為69.4%,同比降低2.8%。
面對利弊并存、復雜激蕩的發展環境,智次方·摯物產業研究院作為AIoT產業觀察前哨,及時深入調研AIoT產業的最新發展態勢、了解業界的優勢短板、探討各方的策略舉措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