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京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近三千名代表承載職責使命、帶著人民心聲走進“兩會時間”。
全國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薛濟萍今年重點聚焦“氫能產業快速發展、已成陸海域資源利用、涉如鐵路建設”等領域。
經過認真調研、走訪和準備,他提交了三篇建議:《關于充分利用已成陸海域資源的建議》《關于加快涉如鐵路建設的建議》《關于明確氫能管理屬性的建議》。其中,兩則建議聚焦中天科技“家鄉”江蘇如東,心系地方經濟發展。
如東擁有海岸線長約86公里,管轄海域面積為4555平方公里,擁有0米以上灘涂面積近100萬畝,是江蘇省的海洋大縣之一。
薛濟萍談道,一些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如東,使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主要用海縣份。2018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國發〔2018〕24號)以來,沿海各地新增圍填海項目明顯減少,濱海濕地功能得到逐步恢復。
薛濟萍建議,充分利用已成陸海域資源,簡化圍填海閑置資源處置程序,為地方經濟發展釋放更多的空間和活力。
按照“生態優先、節約集約、分類施策、積極穩妥”的原則,如東已分片區對不同用海類型的圖斑開展了生態評估,編制了生態修復方案并上報備案。薛濟萍建議,出臺配套政策,推進已成陸海域使用審批試點試驗。
薛濟萍談道,如東地處淤漲型海域,《海域法》實施前,沿海鎮區自行開發,形成了部分高涂蓄水養殖區域,這部分區域在依法用海、規范管理中成為“歷史遺留問題”,也是今后一段時期需要規范整治、逐步完善的重點。
為了更好地發揮已成陸海域的利用效率,激發基層群眾創業和轉產轉業的熱情,拓展就業門路,薛濟萍建議,在國務院下發(國發〔2018〕24號)文件的基礎上,制定出臺相應的配套管控政策性文件,開展對已成陸海域使用審批的試點試驗,進一步拉動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為充分利用沿海資源優勢、發展地方經濟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
此外,為了吸引和承接國家、省級重大綠色新能源產業項目的落戶,突破規劃瓶頸的制約,薛濟萍建議,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中,對農漁業用海區域采取適度兼容新能源項目用海等措施,加快新能源項目審批落戶的進程。
2022年,如東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314億元,6年間連跨6個百億級臺階,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6.85億元,全國百強縣排名升至31位。
薛濟萍談道,如東目前僅有一條以貨運為主的普速鐵路,既不通高鐵也不通城際鐵路,無法滿足百萬人民的出行需求和產業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急需改善。
目前,解決如東縣不通城際鐵路問題的規劃有兩個:一個是南通蘇州嘉興至寧波鐵路(含如東延伸段),即通蘇嘉甬鐵路(含如東延伸段);另一個是如通蘇湖城際鐵路。本著經濟節約原則,薛濟萍建議兩條鐵路綜合考慮,合并推進,同步建設。
薛濟萍認為,若如東延伸段和通蘇嘉甬鐵路一起建成、如通蘇湖城際通車,不僅能夠密切如東乃至于南通東北地區與蘇錫常地區、杭州都市圈、東南沿海地區的快速聯系,還有利于加速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流通,促進資源要素快速流動,對于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對改善如東投資環境和滿足廣大如東人民新的高要求的出行條件尤為重要,是百萬如東人夢寐以求、翹首以盼的基礎設施工程。
“雙碳”背景下,氫能作為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靈活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我國氫能發展也已進入新的階段。
薛濟萍談道,氫能的能源屬性雖已明確,但在現有的相關行業管理規范中,大多數地區仍將氫能列為“危化品”進行管理,致使基層在綠色能源制氫、加氫產業項目落戶過程中阻力重重,從而直接制約了氫能產業鏈各個方面的發展。
薛濟萍從健全氫能產業管理體系、提升產業安全監管體系、構建產業標準認證體系和完善產業發展配套政策四個維度提出建議,推動氫能產業快速發展。
健全氫能產業管理體系。國家層面統籌建立氫能管理機制,規范氫能制備、儲運和加注等環節建設管理程序,盡快制定完善氫能的配套標準法規和支持政策,加快推動現代氫能產業發展。
提升產業安全監管體系。強化制氫、儲運氫等各環節主體安全風險意識,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部門安全監管責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同時,薛濟萍提到,要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建設氫能運營監測體系,提升產業應急管理水平。
構建產業標準認證體系。國家相關部門建立完善氫能檢測認證和標準規范體系,打造氫能產品檢驗檢測和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氫能產業檢驗檢測、計量測試等第三方優質公共服務,建立健全氫能產品及氫氣質量認證評價體系。
完善產業發展配套政策。薛濟萍建議,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支持性電價政策,在一段時間內實施綠氫售價補貼政策,縮小綠氫與灰氫、藍氫的成本差距;研究探索氫能示范應用的補貼支持政策,對氫能示范應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車用氫氣供應量給予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