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根據GE官網的聲明,其將被拆分為三家獨立的公司,分別專注于航空、醫療和能源,標志著這家擁有近130年歷史的美國工業巨頭走向了分裂。
昨日,一條消息在筆者的朋友圈內引起了廣泛討論——老牌工業巨頭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下稱GE)要分拆了!
根據GE官網的聲明,其將被拆分為三家獨立的公司,分別專注于航空、醫療和能源,標志著這家擁有近130年歷史的美國工業巨頭走向了分裂。
按照計劃,GE醫療會在2023年被率先分拆;隨后公司會將GE可再生能源、GE發電和GE數字集團三大業務合并,組建以引領能源轉型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在此之后,GE自身將成為一家專注于航空業務的公司,聚焦打造未來航空,GE的名字也將保留在航空公司。消息公布后,通用電氣在美股盤前一度跳漲17%。
這個消息讓筆者頗為感慨,畢竟說起來,GE可是筆者在最開始入行時為了學習工業互聯網相關知識而仔細研究過的公司。這些年陸續認識了很多GE數字集團的人,也寫過不少稿子,當然也一直在關注其進展。
對物聯網圈,尤其是工業互聯網圈的人來說,GE和他的Predix平臺幾乎是如雷貫耳般的存在。
2015年,GE第九任董事長伊梅爾特大膽激進地推行數字化轉型,成立了數字集團,并在當年8月率先推出首個面向工業數據和分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以此為引,工業互聯網的大潮開始以不可抵擋之勢席卷全世界。
Predix推出后一時風頭無兩,曾是制造業界效仿的標桿。經過多年發展,在2021年的今天,大洋彼岸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已經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擔當起中國數字經濟繁榮發展的催化劑,各式各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如雨后春筍一般在華夏大地上遍地開花。某種意義上,如今這般盛況的造就,身為工業互聯網概念提出者和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山者的GE功不可沒。
然而,每個未知領域的拓荒者大抵都不會一帆風順。Predix高調問世后,GE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卻幾乎停滯,一直在燒錢的數字集團未能盈利,這讓伊梅爾特和平臺本身都備受質疑。
時間來到2018年,業內開始充斥著GE將賣掉數字集團及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的傳聞,這一令人沮喪的消息甚至影響到了國內對工業互聯網發展前景的信心。
當年10月,美國丹納赫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Lawrence Culp空降至GE,成為新CEO。他將GE數字集團的智能平臺(Intelligent Platforms)分部賣給了美國工業自動化巨頭艾默生,并計劃分拆數字集團,但這一想法最終也沒有落實。
到2020年時候,筆者甚至還幫GE數字集團寫過一篇專訪稿(詳見《專訪工業互聯網開山者:GE的數字化戰略究竟發生了哪些改變?》)。
文章的核心觀點是——
GE從來沒有放棄過數字化業務,而是經過深入思考和沉淀之后,從“臺前”來到了“幕后”,變得更加務實落地、更加輕裝簡行、更加開放合作,踏踏實實致力于為行業企業創造切實的價值。
如今,不過一年多的時間,GE數字集團的命運再次發生變化,其未來或許將在GE以能源轉型為核心業務的新公司里承擔數字化的重任。我們知道,電力向來是數字集團做的最好、最扎實的領域,未來數字集團也將繼續幫助能源客戶實現降本增效——這和GE最初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的初心也是一致的。
只是無比可惜的是,在最初GE對未來的設想中——Predix應該是一個類似手機應用商店的平臺,里面有各種用途的軟件可供工業客戶去下載,以幫助工業客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甚至開拓新的商業模式。而GE本身則可以從客戶對APP的使用中賺取利潤,在工業領域再造一個安卓或IOS的神話——這注定不可能實現了。
就GE數字集團的實踐和探索來看,與“大而全”相比,“小而精”難道才是更適合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路線?
雖然先驅者沒能成功令人遺憾,但他們的拓荒旅程卻為后來者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五六年前,國內業界非常喜歡“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分析分析美國工業互聯網走的什么路線,研究研究德國工業4.0采用什么模式……但是最近一兩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同的感覺,我們看國外那些前輩們的東西越來越少,反而講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多。
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和踏實沉淀,雖然依然面臨很多不可避免的問題和挑戰,但我國工業互聯網總體上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期。
“繁榮”可以體現在兩個維度,一個是數量,一個是質量。
工信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全國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00家,連接工業設備總數達到7600萬臺(套)。
所以,我們不妨也趁此機會來分析分析,為什么國內工業互聯網產業反而后來居上了?
第一,政策助推
當然,我知道大家不太愛聽政策分析,覺得很枯燥,但不可否認的是,政策對一個產業的助推作用是非常強大,甚至有時候是決定性的。畢竟有了政策導向,就意味著有資源、有補貼,而且各個企業會勁兒往一處使,容易把產業鏈很快完善起來。
這幾年,隨著工業互聯網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工業互聯網也逐步成為國家政策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常客”。
2018年“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6月和7月,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2021年1月,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同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展工業互聯網,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這充分說明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線路規劃越來越明晰,中國工業互聯網正邁入快速成長期。
第二,技術協同
嚴格來講,工業互聯網并不是一項具體的技術,而是綜合應用各種數字化技術賦能于工業應用,幫助企業實現提質降本增效。這就意味著工業互聯網要想發展的好,包括通信、AI、大數據、云計算相關的技術都必須非常成熟,才能協同組成一整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恰巧,近幾年,我國這些技術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有些甚至已經領先世界,典型的比如5G。目前國內5G基站數已經突破百萬,達到驚人的115.9萬個,占比全球70%以上。也就是說,全球每3個5G基站,就有2個位于中國。
完善的基礎設施加速了5G在產業互聯網的落地,尤其是制造領域。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在建“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800個。
很多工業互聯網領先企業都在積極和運營商合作搞5G,比如去年,海爾卡奧斯COSMOPlat宣布將與中國移動在5G+工業互聯網能力建設、平臺建設和場景應用等方面開展深入業務合作,共建5G+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區,探索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應用實踐。雙方曾打造并發布過全球首個智能+5G互聯網工廠;其基于5G+MEC的海爾智慧工廠端邊云協同體系也曾榮獲工信部第二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一等獎。
第三,應用落地
這幾年,工業互聯網圈不但講國外對的模式越來越少,而且講概念性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了。
早些年,你遇到個人還得跟人解釋啥是工業互聯網,啥是工業4.0,啥是智能制造,但現在已經沒人關心這些概念具體是啥意思,更沒人關心這些概念之間有啥區別。
那大家現在講什么呢,講應用、講價值、講落地,思考怎么規模化復制……正是因為思想上的這些轉變,才讓國內的工業互聯網扎扎實實地在實踐中穩步向前。
于是,我們也看到了不少行業優秀案例。
比如海爾卡奧斯賦能宜賓天原集團——雙方共建的中國首個氯堿化工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今年3月正式上線,為打造氯堿應用軟件生態、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特定場景的智能工業應用提供了統一的移動應用框架。平臺建成后首先在天原集團的海豐和銳企業開展賦能實踐,累計降本超過2000萬元,新增創收3000多萬元。
比如樹根互聯賦能“新天鋼”——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鋼鐵企業,新天鋼冷軋薄板有限公司依托根云平臺,打通了公司產業從銷售到生產全流程數據共享,深度挖掘,優化成本,輔助決策,實現人、事、物的互聯互通,加速冷軋鋼鐵產業數字化轉型。
再比如藍卓賦能安慶一枝梅——安慶一枝梅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是擁有60多年悠久歷史的企業,是國內外頗具盛名的專業制皂企業。藍卓與中國電信安慶公司聯手,全面整合了公司現有的基礎數據,為安慶一枝梅打造了5G智能化工廠,提升了公司的整體管理水平。
……
未來,筆者也期待看到更多國內優秀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做出更多的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