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聯網的英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稱為Web of Things。被視為互聯網的應用擴展,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的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
2005年,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盡管上述場景令人難以置信,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類似的場景終將成為現實。
物聯網這一概念由凱文·阿什頓(Kevin Ashton)于 1999 年提出。阿什頓認為,計算機最終能夠自主產生及收集數據,而無需人工干預,因此將推動物聯網的誕生。簡單來說,物聯網的理念在于物體之間的通信,以及相互之間的在線互動。這是一項很難想象的技術進步,但正逐漸展現在我們眼前。
現階段的物聯網發展已經加入大規模應用,比如我們熟悉的共享單車。2014年共享單車爆發式發展,以OFO為首的互聯網共享單車應運而生,更加便捷的無樁單車開始取代有樁單車。
除了共享單車,還相繼出現了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各種共享產品。但歸根結底,共享項目雖然初步解決了成本問題,但作為物聯網應用場景的一種,也相應有一系列的技術性問題。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物質本質與互聯網結合的問題。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與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與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與人(Human to Human,H2H)之間的互連,然而只要是物質,就會有相應的折損。共享單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單車被損壞,雖然嘗試了定位跟蹤等一系列不算便宜的方式保護單車的安全,也做了很多人工上的維護,但如果需要很多人滿大街跑起來維護,也脫離了物聯網的本質。
如今區塊鏈技術日益成熟,在區塊鏈技術加入物聯網之后,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結果。我們可以讓每一輛車都上鏈,車的信息和狀態都以區塊形式打包上鏈,每個人都可以監管;甚至可以發行相關的token,通過獎勵機制,每個人都有共享物品的部分所有權,這樣一來,物聯網就能實現真正的共聯。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從根本上來說,改變的是底層規則,區塊鏈能讓通過更多的人參與來達到共識,讓規則被更好地監督和執行,而不需要一個專屬的監管機制。相信未來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結合,將真正能改變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朝智能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