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飛
物聯網智庫 原創
近期,海外市場也加快了5G RedCap的推進速度,大型運營商不斷有RedCap的測試消息發布。從測試結果來看,基本上達到了RedCap標準中的預期目標,接下來就是推動產業鏈成熟和商用進程。與國內RedCap市場相比,雖然海外的節奏慢了一些,但可以看出也在積極跟進,持續探索基于5G的物聯網應用。
海外主流運營商紛紛跟進RedCap的試點
8月24日,美國第一大運營商Verizon宣布成功完成RedCap的測試,該測試采用愛立信的兼容軟件和聯發科的RedCap測試平臺進行的,完成基于Verizon的5G網絡上數據和語音會話。在Verizon看來,這一測試對于消費類可穿戴設備和支持音頻的企業類解決方案至關重要,語音和數據的測試是在C波段TDD頻譜和850 MHz FDD頻譜上、通過Verizon的5G SA核心網完成的,一旦RedCap技術部署到商業網絡中,Verizon將繼續與消費者和商業解決方案開發者合作,加速5G設備的開發,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發展。
此前,美國另一家運營商AT&T宣布在實驗室和場外完成了美國首個RedCap數據通信測試,這次測試也是基于AT&T 5G SA現網上進行的。AT&T這次測試是和諾基亞、聯發科合作實施的,基于諾基亞的AirScale平臺和聯發科的RedCap測試平臺完成的。
也是在本月,澳洲的兩大運營商完成了5G RedCap的測試。澳大利亞最大的運營商Telstra近期宣布和愛立信、聯發科完成首個基于RedCap的VoNR測試,在Telstra的5G現網上使用了愛立信預商用RedCap軟件和聯發科的RedCap測試設備。本次VoNR的測試是在維多利亞州盒子山進行的,會話由FDD承載,標志著Telstra在5G功能的持續測試和驗證的開始。
另外,澳大利亞第二大運營商Optus在近期宣布與愛立信、聯發科合作完成首個RedCap遠程數據會話,該測試使用了愛立信為Optus提供的預商用RedCap軟件。該運營商在其新聞稿中指出,此舉為5G手表、視頻監控和其他智能設備的發展打開了大門,RedCap設備的小尺寸、長電池壽命和大吞吐量將使其成為許多移動應用的理想選擇,如可穿戴設備、健康監測器、增強現實(AR)設備以及視頻監控和工業傳感器等工業應用。
亞洲的運營商也同樣跟進。近期韓國SK電信宣布與諾基亞、聯發科合作,完成了基于商用頻段的RedCap開發和外場測試。SK電信指出,此次RedCap技術的開發和示范,確保了SK電信6G和人工智能技術演進所需的核心技術。
近期海外5G RedCap測試的實施,可以看出海外移動通信產業鏈核心企業對RedCap的重視。從美國、澳洲、韓國這些運營商本月密集測試情況來看,設備商愛立信、諾基亞以及芯片商聯發科表現非常積極,尤其是聯發科參與了本月幾乎所有海外主流運營商RedCap的測試。今年2月份,高通發布了全球首款RedCap芯片SDX35,市場預計其他芯片廠商會在2024年之后相繼發布,其中也包括聯發科。但從近期各大運營商測試的案例來看,聯發科對RedCap也較為重視,或許其商用芯片發布會加速。
另外,愛立信和聯發科之間在海外的深度合作進行互操作性驗證也非常重要。本月初,愛立信和聯發科宣布兩者完成在FDD和TDD頻譜波段上執行了RedCap數據和5G語音呼叫驗證,FDD的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使用不同的頻帶,而TDD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使用一個頻帶,在兩者之間即時切換。驗證工作包括一個FDD數據會話,下行鏈路的吞吐速度可以達到220 Mbps,上行鏈路達到74 Mbps;雙方還合作進行了一個TDD數據會話,下行鏈路速度達到153 Mbps,上行鏈路速度達到13.5Mbps。這些驗證速度被認為適用于消費級可穿戴設備和工業傳感器等設備。愛立信提到,其RedCap軟件預計將在2023年11月投入商用,作為5G SA軟件的組成部分,僅通過軟件升級就可以實現現有5G網絡具備RedCap功能。
RedCap市場規模有多大?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近期發布報告顯示,預計到2024年上半年5G RedCap實現商用,到2030年,5G RedCap的模組的出貨量占據蜂窩物聯網模組份額將達到18%,表現出強勁的市場潛力。另外,基于3GPP R18階段標準演進的eRedCap將在2024年出臺,并于2026年正式商用,給物聯網市場注入新的力量。Counterpoint預計,到2026年,5G eRedCap模組的出貨量占蜂窩物聯網模組的比例將達到8%。因此,到2030年,整個RedCap系列模組的出貨量占整個蜂窩物聯網模組市場的份額將超過1/4。多家市場研究公司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新增出貨量將超過8億片,以此計算,RedCap系列模組的出貨量將超過2億片。
眾所周轉,RedCap對標的是LTE Cat.4物聯網場景,可以對Cat.4很多應用形成替代關系;而基于R18標準的eRedCap則對標的是LTE Cat.1的場景,對Cat.4應用形成替代關系。如果到2030年RedCap模組出貨量份額為18%,eRedCap模組出貨量份額為8%,則意味著4G系列中Cat.4和Cat.1的份額將分別減少18%和8%。
市場研究機構TSR分析師表示,5G RedCap的挑戰是模組成本和網絡基礎設施。首先移動運營商需要進一步投資5G網絡來支持5G RedCap,這是一筆不小的投資,短期內無法立即就緒,移動運營商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在大范圍內擴展5G RedCap網絡。對于模組成本,5G RedCap芯片的成本預計將是當前LTE Cat.4芯片的2倍以上,短期內成本無法降低到預期水平。TSR預計,中國的運營商將補貼5G RedCap模組,以縮小與LTE Cat.4模塊的成本差距,促進RedCap的應用。
探索RedCap的應用場景
雖然目前業界對于RedCap寄予厚望,但受限于當前4G作為主流網絡的成熟生態,RedCap在商用初期的應用拓展面臨不小困境。筆者曾在此前《5G RedCap商用“雞肋”,如何讓其不再“食之無味”?》一文中提出,在短期內,RedCap如果向4G物聯網成熟的場景“開戰”,4G物聯網相對低廉的成本和4G網絡長久的服役周期,預計會讓RedCap很難獲得突破。因此,RedCap需要探索從一些“非用RedCap不可”的場景切入,即RedCap原生場景,來逐漸促進產業生態的成熟。
一方面,需要探索必須使用5G原生能力的場景。不可否認,RedCap融合了很多5G新的能力,如網絡切片、定位、低時延、大容量等能力,現實中確實有部分場景對5G原生能力有顯著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 RedCap就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優勢,這種5G原生能力優勢就能轉化為商用的優勢。例如,RedCap融合的定位技術,可以實現通過5G中高速終端即可對園區、倉庫、工廠資產和人員定位,覆蓋室內室外場景,這是4G物聯網無法做到的。物聯網芯片初創企業智聯安在上季度發布了一款基于RedCap的定位芯片,就是主要針對這種原生能力需求的場景。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考慮專網這一5G網絡應用為主的場景。在專網環境下,核心設備、資產均要通過5G網絡連接,因此具備了相對4G的優勢。5G專網目前已成為很多行業的選擇,不論是虛擬專網、混合專網,還是獨立專網,對于用戶的覆蓋已不是問題。更為重要的是,5G專網提供給行業客戶一個安全、隔離的專用網絡環境,這個環境下采用統一的5G空口接入,涵蓋行業客戶各類場景。在這一環境下RedCap大有用武之地,實現專網場景中各類中高速物聯設備的連接,而4G物聯網技術此時無法發揮作用。
前文中提到Counterpoint對RedCap模組出貨量的預測是以2030年為節點,在這個時間點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或許開始考慮4G退網的工作。即使在2030年還未開始進行退網,但考慮到很多物聯網場景10年以上長周期的特點,必須將2030年之后5-10年的移動網絡代際更新作為決策參考,此時很多客戶會選擇“一步到位”采用RedCap模組,在5G的生命周期中可以做到免維護、免更換。因此,到2030年時間節點,RedCap模組出貨量是否會實現快速增長,可能很多來自于用戶對于4G退網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