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多種技術融合、賦能各行業的產業,物聯網近年來快速發展。《2022年AIoT產業全景圖譜報告》指出,得益于技術、產品發展且持續滿足需求,以及防疫居家帶來的需求進一步釋放,物聯網市場持續擴大。IDC預計,2022年全球AIoT市場規模將達到4820億美元;另有研究機構預測,2022年中國AIoT市場規模將達到7509億元,占全球比重約24%。
有行業人士認為,物聯網整體市場潛在空間超十萬億元,產業驅動應用潛力巨大。今年以來,大熱的元宇宙將帶動物聯網技術和產品應用為產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中提供算力基礎的端側芯片廠商值得投資者關注。不過考慮到業界至今對元宇宙尚無明確定論,2022年相關動向將溫和推進。
《2022年AIoT產業全景圖譜報告》顯示,經過十余年發展,當前AIoT產業已完成蓄力階段,進入增長期。物聯網智庫創始人彭昭曾在2021中國AIoT產業年會上表示,市場各分散網絡開始部分交叉,企業開始推進生態融合,產品、生產力、生產關系、商業模式都將重構。
(圖源《2022年AIoT產業全景圖譜報告》)
業內人士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物聯網在2022年將通過應用、底層技術兩個方向發力。
應用層面,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告訴財聯社記者,“2022年物聯網總體方向還是在于應用層面,可以用‘加速’、‘落地’兩個關鍵詞去概括2022年整個物聯網產業。”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師曾伯楷則告訴記者,“2022年市場主流的物聯網應用中,預計將聚焦在智能城市環境監控與防疫管理、智慧家庭居家安全與沉浸娛樂、智能制造虛實整合與數字仿真、以及智能醫療遠程服務與精準醫學,協助企業在后疫情時代轉型、進化”。
記者注意到,當前智能表計、智能安防、智能家居快速滲透,車聯網有望在數年內規模化落地。《2022年AIoT產業全景圖譜報告》則顯示,大顆粒度應用市場已相繼發力,當前主要集中在政策驅動和消費驅動應用市場,未來三年,在以家居、汽車為代表的消費驅動端和以公共事業、智慧城市為代表的政策驅動端應用市場繼續推動下,AIoT產業將保持高速增長;長期來看,產業驅動應用市場潛力巨大,將成為遠期增長點。
技術層面,物聯網未來將實現短板補足和能力突破、感知終端供給能力提升,因此芯片、傳感器、模組相關核心標的值得關注。數據顯示,2021年1-8月中國物聯網投融資事件中,約四分之一與半導體相關,大量創業企業涌入物聯網相關的半導體市場;網絡安全、傳感器、通信、云平臺/云服務、大數據等物聯網核心能力供應企業亦受到資本持續關注,占比分別為7.6%、5.9%、3.6%、3.3%、2.6%。
站在產業鏈角度,目前AIoT產業“端”、“邊”、“管”、“云”、“用”及“產業服務”的格局日益成熟。“端”涵蓋端側元器件(芯片、存儲設備、模組、無源物聯、感知設備、電源、屏幕、天線)、端側AI(感知交互能力、AI芯片)、操作系統等;“邊”涉及邊緣智能硬件載體(邊緣網關、服務器、控制器)、邊緣智能軟件平臺;“管”涉及無線通信、衛星物聯、量子通信;“云”包括云平臺(通信、互聯網、IT、工業、物聯網等廠商平臺)、AI平臺及其他能力平臺(安全、區塊鏈、大數據);“用”包括消費驅動應用(智慧出行、醫療、穿戴、家庭)、政策驅動應用(智慧城市、表計、安防、消防、能源、停車等)、產業驅動應用(工業、物流、車聯網等);另外,“產業服務”是指相關機構、媒體、投資基金等。
加速發展背后,是AIoT獲得了諸多政策層面的加持。十四五規劃全文中“物聯網”一詞共出現5次,規劃要求進一步布局物聯網的基礎設施、接入能力和應用場景。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則明確提出突破創新能力、完善產業生態、擴大應用規模、健全支撐體系四大目標。
根據相關規劃,2023年底全國主要城市將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基建,同時10家物聯網企業將成長為產值過百億、能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龍頭企業,物理網連接數突破20億,40項以上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將完成。信達證券指出,相關規劃進一步說明物聯網賽道具備高確定性、高成長性,AIoT新應用有望相繼爆發。
據摯物AIoT產業研究院統計,符合北交所上市條件的新三板物聯網企業共191家,其中精選層34家,創新層157家,可申請到北交所上市的新三板物聯網企業目前總市值1341億元,2年內有望達到5千億市值,或為物聯網帶來巨大變革。
2021年是業內公認的元宇宙元年。多位物聯網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元宇宙的邏輯和物聯網密切相關,是物聯網的一大風口,物聯網行業應把握住元宇宙的話語權。
曾伯楷告訴記者,物聯網既是元宇宙的發展基礎,元宇宙亦成物聯網的發展愿景,“2022年物聯網將帶出三個技術主戰場,包括要求環境永續、脫碳生產的綠色IoT,著眼無遠弗屆、萬物相連的太空IoT以及聚焦數據演算、鏡射現實的元宇宙IoT。元宇宙將成物聯網2022年發展重點之一,主因在于疫后新常態推升非接觸與數字轉型需求,使物聯網持續聚焦CPS,通過與5G、邊緣計算、AI等結合,實現智能自主預測”。
彭昭表示,“元宇宙的內涵逐漸從社交向產業轉移,這是物聯網應把握的機遇。AIoT領域創造的很多元宇宙應用已經誕生,包括導航、智能樓宇、智慧城市等。對于物聯網來說,元宇宙不僅有用,而是已經在用了。元宇宙的架構是七層,其中基礎設施層包含物聯網、5G、AI,它是進入元宇宙的鑰匙”。在彭昭看來,物聯網需要把握的并非社交元宇宙,而是產業元宇宙,物聯網應通過虛擬反饋到現實,增強人們的生活便利性。
有業內人士進一步向記者解釋,“相信元宇宙將對產業帶來改進,但2022年元宇宙會不會對物聯網帶來新的變化,取決于咱們怎么定義元宇宙。目前業界還沒有對元宇宙有統一定義,如果元宇宙是扎克伯格說的那種完全虛擬的世界,那明年技術應該進展不到那個地步;如果認為元宇宙是從虛擬回到現實并幫助現實改進的話,那一定會出現很多新的物聯網應用”。
《2022年AIoT產業全景圖譜報告》顯示,AIoT企業可參與元宇宙中的各個環節,元宇宙勢必將帶動AIoT技術和產品的應用,為其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例如:感知層中的各類傳感器企業為元宇宙感知物理世界提供基礎;網絡層為元宇宙感知物理世界的信號和接入元宇宙提供傳輸通道;平臺層和邊緣層鏈接和管理萬物,并提供信息和數據處理能力;應用層基于元宇宙的能力,將其發展成果引回并服務于現實世界。天風證券方面亦指出,物聯網由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組,其各個環節與元宇宙(柔性傳感等)深度契合,未來有望持續受益元宇宙的需求拉動。
不過短期內元宇宙對物聯網的影響或許尚不顯著。張毅向記者表示,2022年物聯網將快速發展,背后主要因素將并非是元宇宙,“現階段物聯網快速發展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5G基站數量持續增加、5G組網能力快速提升;二是隨著互聯網用戶流量見頂,新消費等投資自2020下半年以來得到比較大的釋放,接下來資金流動方向會偏向于硬科技;三是用戶和消費、工業化升級”。天風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趙曉光近日亦公開稱,從實踐的維度來看,元宇宙先進入社交娛樂賽道,再用未來10年進入到全真互聯網,例如工業物聯網等方面。
VR設備被視作元宇宙第一入口,展望2022年,元宇宙大熱將推升VR、AR設備出貨量。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估,2022年全球VR/AR設備出貨量將達到1202萬臺,同比增長26.4%。
高通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元宇宙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愿景,它就像互聯網的升級版,包括貫穿真實和虛擬世界的個性化數字體。這將借助VR、AR設備及創新產品、技術來實現,智能手機和PC也將擴展至元宇宙中,智能手表、耳機和智能中樞等終端將成為元宇宙的物理鏈路,元宇宙將促進大量全新終端形態涌現。相信XR將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并實現和智能手機一樣的規模。”
自然,設備離不開“基建”支撐,IDC認為,頭部廠商的VR一體機設備預計將在明年迎來顯示、交互、追蹤定位等方面的全面升級,預計在2022年,以運營商、底層硬件公司、互聯網大廠為主的元宇宙基礎設施建設參與者會領銜發力,相關的產品研發、操作平臺創新、內容升級節奏加快。
曾伯楷向記者表示,“物聯網多元垂直領域中有許多產業有望乘元宇宙熱潮,促使相關技術加速開發。愛立信的時間關鍵型通信、英偉達的Omniverse等均有望成為元宇宙底層技術,而感知層視覺、聲學、環境等信息搜集、平臺層AI精準分析算力、VR/AR等人機界面,預測也將受惠于元宇宙愿景,成為物聯網中加速發展的領域”。
高通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實現元宇宙,相關技術需不斷演進,例如5G(邁入真正萬物互聯世界的基石)、計算攝影和計算機視覺(賦能深度感知、手部/眼球/姿勢追蹤)、AI(3D重建、感知算法、情境語言理解/音頻增強和創作等)、圖形和顯示技術(將世界從2D畫面渲染成3D)、沉浸式音效等,“這些技術需要在眼鏡等小型設備中,與傳感器、觸覺技術、定制化顯示屏、逼真的虛擬化身、感知技術和電池相結合”。
記者梳理發現,當前各科技巨頭正全力布局元宇宙,立足自身優勢和業務找到切入點。例如芯片方面,高通布局XR技術研發已有十余年,已有超50款基于驍龍平臺的XR設備面市,其中就包括Meta和微軟的終端;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兼加速計算系統和圖形事業部總經理Raja Koduri亦表示,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元宇宙將在信息豐富、實時連接、全球互聯的VR和AR世界中讓人們以全新方式工作、娛樂、協作和社交。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未來的元宇宙將對半導體產生重大影響,AR將替代現在的移動手機,VR替代PC,元宇宙是半導體領域未來半年最大的生意。美國投資銀行杰富瑞曾表示,投資者應該像投資早期互聯網一樣,考慮投資元宇宙。這意味著投資者應首先關注硬件供應商,然后是軟件供應商,其后才是在技術內部運營的公司。
有業內人士指出,元宇宙進入“基建時代”后,芯片行業有望率先受益。縱觀A股市場,已有芯片上市公司作出相關布局,不過多數廠商告訴記者,為避免蹭熱點、炒概念之嫌,不便接受元宇宙相關話題采訪。
創金合信芯片產業股票基金經理劉揚認為,短期內A股直接受益的芯片公司并不多,但從長期維度看,為元宇宙提供終端芯片(特別是計算芯片、顯示芯片和傳感芯片)可能會有總計百倍的需求。另有長期關注半導體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本質上是芯片在驅動元宇宙的發展,但目前元宇宙概念的性質大于實質,2022年可能不會給芯片行業帶來什么變化”。
正如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近日公開稱,“在20多年研究互聯網的歷程中,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下一代互聯網」,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元宇宙只是其中一個歷程,并不會成為互聯網的盡頭,元宇宙的實現不僅僅要靠理念,還需要明確的技術達成時間點”。IDC最新研究報告亦指出,由于當前技術背景、創作水平、政策要求的諸多限制,2022年元宇宙相關動向將溫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