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看似遙不可及,實際卻為建筑行業帶來了看得見、摸得到的切實變革,實現了降本增效、減碳降碳的重要目標,甚至還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樓宇和建筑行業的全生命周期,并為其描繪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如果將建筑比作“肉身”,那么智慧就如同為其注入“靈魂”,賦予建筑安全、高效、舒適、節能、便利、靈活的特質。隨著物聯網、AI、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建筑的“靈魂”也在不斷豐富、強大。而在技術升級與應用實踐的過程中,也涌現出了一批頗具開拓性、創新性以及突破性的“黑科技”,其與智能建筑的結合迸發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而所謂的“黑科技”看似遙不可及,實際卻為建筑行業帶來了看得見、摸得到的切實變革,實現了降本增效、減碳降碳的重要目標,甚至還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樓宇和建筑行業的全生命周期,并為其描繪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將重點介紹4項智慧樓宇“黑科技”,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踴躍分享更多創新“黑科技”應用:
智慧視窗開創人屋交互“新體驗”
BIM+裝配式解鎖樓宇建造“新姿勢”
進擊的機械軍團助力樓宇建造
智能綠化兼顧美感與交互
近年來,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升級,基于屏幕的交互場景推陳出新,而在多屏時代,人機交互也已經成為了很多行業數字化升級的重要支點,建筑業亦是如此。
除了建筑內隨處可見屏幕外,建筑本身也是顯示的重要載體,窗戶、外墻均能變身交互入口,尤其是那些頗具特色的地標性建筑更加適合進行信息展示。例如成都金融城雙塔,在京東方的助力下,其表面52000平方米都包裹著LED光影外衣,白天與建筑融為一體,夜晚即可點亮為市民帶來8K超高清的視覺盛宴。
而成都金融城雙塔僅僅是京東方智慧視窗解決方案的其中一個應用案例,該方案還能夠廣泛應用于建筑幕墻、采光頂場景實現智能化光線調光。
此外,京東方的透明炫窗解決方案還能將OLED透明顯示技術應用于建筑與交通領域,令普通的透明車窗成為搖身一變顯示各類精彩內容。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標準化、工廠化的建設理念也逐漸滲透到了建筑業,裝配式建筑應運而生,即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而裝配式建筑的預置化、標準化及拼裝建造特點都與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落地需求不謀而合。
首先,裝配式項目在確定規劃方案后需要先進行整體建模,以便確定設計方案及設備、構件信息,進而進行精細加工。毋庸置疑,任何一點結構修改都可能致使大面積的建筑構件參數調整,而在啟動加工后,參數調整便意味著產品返工甚至作廢。所以,裝配式建筑利用BIM的模型及其中承載的建筑數據可以實現精準的數據孿生,避免后期修改,更進一步發揮了裝配式工藝縮短工期、節約成本的優勢。
其次,裝配式建筑的拼裝建造也為物聯網在項目建設階段的落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而將物聯網與BIM的結合應用前置到建設階段,并將其延續到后期運營與運維,補全物聯網+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應用。
可以說,裝配式建筑與BIM的結合是順勢而為,更是相互成就。裝配式建筑在BIM的加持下更易實現,而BIM則是在裝配式項目的淬煉中得以深度落地。此外,裝配式建筑作為新興產業,相較于改變現有工程秩序而言,市場接受度更強、更好實施,且更易得到回報
一直以來,建筑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給人的印象都是自動化程度較低,復雜工種難以實現機器替代,但實際上目前業內已經有多款能夠在施工一線規模化應用的“建筑機器人”成功上崗。
據介紹,目前可供使用的機器人主要有拆除機器人、砌磚機器人、鉆孔機器人、3D打印機器人和鋼筋綁扎機器人,以及一些外骨骼和用于起重的輔助機器人。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開始啟用機器人來解決勞動力短缺、施工環境不安全等難題,其還能夠在BIM、物聯網等技術的助力下更加自動化、智能化地完成建設工作。
早在2021年底,碧桂園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就在汕頭金平項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筑機器人”多機施工系統的驗收,共有8款施工機器人、6款運輸及上料機器人、5款集中工作站開展多機協同裝修施工作業,首次跑通了裝修階段端到端的智能建造生態實踐,初步構建了完整的全周期施工閉環。
圖源:財經國家周刊
其中,BIM(建筑信息模型)協同平臺就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智能施工任務規劃中心,規劃的內容核心包括建筑機器人如何施工和相關物料如何保障兩個方面,并將詳細信息納入工單派發給FMS系統。而博智林自研的FMS系統堪稱是多機施工系統的“首席指揮官”“最強大腦”,主要負責對機器人的管控和任務調度,實現有序高效的協同作業,一方面能夠調度全部機器人按指定路徑自主前往指定區域、自主施工,另一方面也同步呼喚WMS(倉庫管理系統)提供物料支持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趨勢下,一股綠色風暴席卷全行業,覆蓋全產業鏈。對于建筑行業而言,除了通過數字化手段針對進行建筑運行、運營過程中的能耗管理、減碳降碳外,綠化也在建筑中迎來了全新的商業模式與應用場景,并實現了智慧化升級。
據介紹,智慧綠化可以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將園區及建筑內的綠地、綠植、古樹名木、巡查人員、視頻監控、監測數據、巡查養護等信息進行整合,實現靜態和動態數據的可視化監管。同時,還能運用傳感器、視頻監控和物聯網等監測設備,對土壤、空氣溫濕度、風速、風向、降雨和光照度等數據進行監控,進行更加科學的養護。
此外,在室內,越來越多的辦公環境、家居環境以及醫養環境中都會適當放置綠植,而智能綠植不僅能夠改善、裝點環境,還能夠節省人力,提高養護效率。以岸杉智能綠化系統為例,其運用植物養護自動托管,實現了燈光、總體尺寸、景觀設計、交互內容的可定制;以現場傳感器數據結合云端AI模型修正來確保植物半年期成活率95%;在安裝上也趨向于模塊化,達成無需特殊技能工人或工具,百平米尺寸兩日可完成的目標。
圖源:岸杉科技官網
據介紹,其重點聚焦于植物墻上每株植物的實時生長狀況,以傳感器監測獲得數據反饋,借助物聯網賦予每株植物唯一的ID標識,也通過大數據的應用,實現每株植物與用戶的獨特互動,即上百株植物就相當于上百個AI。
不難發現,看似神秘的“黑科技”實際上已經“潤物細無聲”地在智慧樓宇的工程設計、節能減排、運維運營等環節實現了成熟應用。而在技術升級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智慧樓宇、智慧園區領域又有哪些新鮮“黑科技”呢?我們或許可以在2月24日開幕的第二屆樓宇科技TRUE大會覓得答案。大會期間,智次方將攜手美的集團樓宇科技事業部舉辦以“智賦工業·園里乾坤”為主題的智慧工業分論壇,邀請重量級嘉賓共同探討以“樓宇科技”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賦能工業園區的無限可能。
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