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這個詞誕生的意義可能大于一切,大于任何對她的解讀。元宇宙,無疑是顛覆式創新的集大成者,我很希望元宇宙能夠遍地開花,扎扎實實的在各行各業展現她的魅力。于是,我開始了這本以元宇宙為主題的書籍的寫作,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你可以一起加入,方式詳見文末。
先說結論,我認為產業元宇宙有可能先于消費元宇宙成熟,而且產業元宇宙自身的演進將遵循一定的次第順序。
對于2C,元宇宙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愿景理念,對于2B,產業元宇宙更接近于一整套的技術概念,而不是一個新產品或者新產業。如果將元宇宙視為一個新產品或者新產業,情況非常復雜。2C對于技術的要求更多維,往往要求的是過剩的技術,就是那些今天已經成熟到非常廉價的技術。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虛擬現實,它們的早期階段都是先在2B場景中應用,然后再到2C領域普及。
如果將元宇宙看待為一套技術概念,那么就有可能與2B的某些場景和需求相匹配。因為很多行業的痛點不是因為新技術的誕生而產生,而是已經存在多年。新技術的涌現,可以為原有的痛點和需求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2C端產品通常面臨激烈的競爭,用戶選擇多,購買帶有很強的感性因素,對產品體驗的要求高。但是2B端用戶則相對理性慎重,關注的核心在于價值創造,更提倡理念和技術上的創新。在2B領域,大家面對的是場景和對象,是確切的物理系統,這個系統中的組織關系和任務也是明確的。比起2C的創造性而言,產業元宇宙更強調可視化、準確性和調優性,比起構建新的場景和體驗而言,產業元宇宙更關注確切場景。
在2B元宇宙中,用戶更愿意為解決問題所創造的價值買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這些技術不是目的,解決產業痛點問題才是目的。數據不能標準化是痛點、質量需要提升是痛點、資源浪費是痛點…產業元宇宙需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獲取價值。
我們一般認為2C對于新技術的接受是最快的,但是之前的經驗表明,事實恰恰相反,2B對于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更高,滲透速度也更快。因此產業元宇宙有可能先于消費元宇宙成熟,元宇宙先作為一套技術組合在產業中應用,再逐步演進為新產業,乃至下一代互聯網,或許是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產業元宇宙成熟的順序與規律。回顧過去,無論是IT、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每個產業的成熟都遵從固有的階段劃分。首先是基礎設施的完善,其次是平臺工具的豐富,之上才有產生創新應用的環境和土壤。只有先構建好蘊育新應用、新服務、新模式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才能源源不斷的激發各種模式創新。
以“滴滴”和“抖音”等應用的出現為例,它們都是4G時代的產物,是在4G網絡和智能手機普及率突破臨界點之后,才形成了能夠蘊育它們的環境。2008年,國際電信聯盟指定一組用于4G標準的要求,命名為IMT-Advanced規范。2013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頒發“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TD-LTE)”經營許可牌照。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2014年10月,三大運營商4G基站總數累計達到70萬個,4G用戶超過4300萬。2014年底,4G用戶總數已達9728萬戶。2015年初,4G用戶數超過3G。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國4G用戶數達到5.3億,這個數據超過了歐美總和。
3G時代,提供出租車預約服務的APP開始醞釀。2014年,嘀嘀打車更名為“滴滴打車”。從只能預約出租車,逐步發展到可以預約快車、專車、代駕等出行服務。截至2021年,滴滴出行用戶達5.8億。抖音于2016年上線,原基礎是一款音樂創意短視頻社交軟件。2018年第一季度,抖音在蘋果App Store下載量達4580萬次,字節跳動CEO張一鳴稱其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蘋果手機應用。
可以看到,產業的成熟是一個自底向上逐漸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三角形,越是貼近底層的基礎設施所觸及的用戶量和設備數越大。
產業元宇宙的發展邏輯也是遵從同樣的規律,基礎設施的成熟是先決條件。按照目前被廣泛認可的元宇宙七層架構,基礎設施層包括AIoT、5G、Wi-Fi 6、3D打印、區塊鏈等技術,正是這些技術支撐了元宇宙中的沉浸式體驗、經濟體系和創意內容。AIoT位于底層基礎設施的位置,她的成熟度對產業元宇宙起到決定性所用。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既然產業元宇宙可能會先于消費元宇宙成熟,那么何時是入手產業元宇宙的最佳時機?也許這個時機不會出現。
每年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都會發布技術的成熟度曲線,幾乎每種技術都會經歷過山車一般顛簸的旅程,就連Gartner自己也有失誤的時候,比如曾經預測“2020年將有260億物聯網設備”,這一論斷就被事實打臉,對此我曾做過分析。既然Gartner這樣專業的機構都會在判斷中出錯,我們做好擇時,踩中產業的發展節奏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與其預測未來,不如在潮流中尋找相對的確定性。
往期連載(點擊題目即可查看):
《我寫了一本產業元宇宙的“小說”,歡迎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