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這個詞誕生的意義可能大于一切,大于任何對她的解讀。元宇宙,無疑是顛覆式創新的集大成者,我很希望元宇宙能夠遍地開花,扎扎實實的在各行各業展現她的魅力。
平臺就是每個使用它的人的經濟價值,超過了創造它的公司的價值。關于平臺商業模式的演變,《平臺戰略》一書從平臺角度將商業組織分成了三類平臺:單邊平臺、雙邊平臺和多邊平臺。
單邊平臺是電氣化時代最典型的模式,追求的是規模效應。雙邊平臺是信息時代的產物,能給商業帶來網絡效應。進入智能時代,在一系列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我們正在從“雙邊平臺”走向“多邊平臺”,參與者非常廣泛。多邊平臺最后能達成的商業效果是一個生態。從規模效應疊加到網絡效應,最后疊加成為生態效應,真正的生態效應才是能夠生生不息、延綿不絕的,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商業業態。
通過平臺的演進,產業元宇宙將會重構數字時代的生產力、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數據是主要的生產資料,計算能力是新的生產力,平臺將會構建新的生產關系,三者相互促進。
在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過程中,標準的作用尤為重要。回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雖然任何一個商業體系的成功背后都有很多偶然性,但是他們顯然做對了某些事情。
從上圖可以看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分別在1990年和2005年左右迎來快速爆發,而且穿越經濟波動,絲毫未受影響。
這兩年前后分別發生了什么事情?1989年,互聯網中的主機數超過10萬大關。1991年伯納斯·李發布了一篇有關萬維網(WWW)項目的短文,被認為是因特網公共服務的初次亮相。萬維網我們都知道,它用鏈接的方法,方便地從因特網上的一個站點訪問另一個站點,從而主動地按需獲取豐富的信息。從此互聯網迅速進入騰飛期,萬維網的整個蔓延過程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驚人。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生態快速出現,一年之內互聯網的主機數翻了3倍。1993年全世界只有幾個網站,到1998年就有了幾百萬網絡的規模,每6個月翻一番。
其實,萬維網是“果”,TCP/IP是“因”。TCP/IP建立了一個統一的通信規則,讓此前碎片化的網絡Usenet、BITNet、FidoNet…彼此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可以說是TCP/IP的出現,讓具有特定用途和特點的網絡彼此互通,構成了全世界各種網絡的大集合,為互聯網生態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再看移動互聯網。2005年前后,市場上開始出現3G服務。此后的故事我們親身經歷,移動互聯網迎來爆發。同樣,3G只是后話,它的序章是2G移動通信協議。1G開天辟地,群雄割據,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多家運營商意識到,通信協議繼續混亂的局面行不通,只有遵守相同的標準,彼此互通才對大家都有利。基于這樣的共識,他們聯合起來形成了電信標準化協會。進入2G時代,五花八門的通信協議NMT、AMPS、TACS、C-450…逐步歸于一統。各標準組織之間雖仍有競爭,但合作與融合逐漸成為了主題。
基于TCP/IP和2G構筑的標準“底座”,在1990和2005年之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相繼完成了從線性增長到指數增長的速度切換,進入到由內容和應用帶動硬件設備銷售,由拉力而非推力促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個新的領域想要實現繁榮,我們就要創建盡可能多的新平臺、新技術和新公司,以便建立新生態。在第2章“什么不是產業元宇宙?”這個小節,我們提到產業元宇宙的特征之一是只有一個元宇宙。這就意味著,如果產業元宇宙變得碎片化,形成多個產業小宇宙的話,那么它們不僅不是產業元宇宙,而且會陷入自我拖累的循環。
與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有所不同,產業元宇宙的架構涉及7層,因此產業元宇宙的標準所需要涵蓋的部分,不僅涉及通信,還包括平臺、應用和內容。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充分互聯互通的解決方案生態系統,在不同的、甚至競爭的平臺之間能夠無縫連接、自由互通和交換用戶的信息、數據和資產。
往期連載(點擊題目即可查看):
《我寫了一本產業元宇宙的“小說”,歡迎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