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這個詞誕生的意義可能大于一切,大于任何對她的解讀。元宇宙,無疑是顛覆式創新的集大成者,我很希望元宇宙能夠遍地開花,扎扎實實的在各行各業展現她的魅力。
在元宇宙生態中,閉環經濟系統是構建虛擬世界的基石。正如現實社會中,經濟與貿易的發展始于貨幣的流通和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確認,虛擬世界中閉環經濟系統的成立,也離不開線上虛擬資產的流通和確權。
目前,以NFT(非同質化代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已被用于游戲道具等數字資產的確權,同時可使其通過公開平臺進行流動交易。近期,NFT技術在游戲、藝術收藏等領域商業化成果初現。未來,區塊鏈技術有望成為元宇宙中閉環經濟系統的“心臟”。
NFT是一種可交易的資產,可以在區塊鏈上跟蹤誰擁有某一數字物品——比如一件藝術品或電子游戲角色。它們在去年進入了主流意識,成為繼加密貨幣后又一種熱門的虛擬資產。2021年3月,數字藝術家邁克·溫克爾曼(藝名Beeple)的一副NFT畫作以6934萬美元的價格售出,創下了虛擬藝術品拍賣成交價記錄。根據NFT數據公司Nonfungible.com與法巴銀行旗下研究公司聯合發布的報告,2021年全球NFT銷售額達到176億美元,較2020年的8,200萬美元飆升了21,000%。
經過疫情的加速,元宇宙很可能將成為穩固的經濟模式,涵蓋工作和娛樂休閑,發展已久的各種產業和市場,例如金融銀行業、零售、教育、衛生,甚至是成人娛樂等領域,都將出現變化。
另外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疫情前后雖然C端消費者和B端企業的總體支出變化波動性較小,但是在支付的方式上,非接觸式的物聯網支付占比有明顯提升。當設備檢測到庫存不足時,可以實現自動補貨。比如,有些冰箱能夠自動訂購食物,打印機學會了主動購買紙張和墨盒。隨著物聯網支付功能的擴展,很多企業抓住機遇擴展新業務。這些企業并不滿足于僅作為支付通道,他們紛紛嘗試不同的支付和計費方式,逐步強化了在支付過程中的話語權。
無論是“人與物”還是“物與物”之間,都可能存在著支付與交易。只要是物品或者服務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發生變化,就會伴隨著支付活動的發生。根據上圖中Mercator的分類,支付可以被分為四個象限:物聯網支付、在線支付、面對面支付和重復性支付。這四個象限根據實時和非實時,機器驅動和人類驅動進行劃分。
根據統計,物聯網支付在2019年增長了15%,并且被諸多世界500強企業作為重要的戰略計劃之一,已經達到了相當的市場規模:首屈一指的推進物聯網支付的產業是汽車,包括新能源汽車,以及醫療診斷設備,交易規模為39億美元;第二大使用物聯網支付的領域是打印機、計算機及其制造業,交易額為12.4億美元。消費電子及其制造業,是第三大推進物聯網支付的領域,2019年的交易額為5.85億美元。
從支付的角度來看,從過去的現金社會到當下的無現金社會,未來還將會出現新的支付方式,例如數字貨幣的出現將會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很多物聯網行業的參與者正在從數字貨幣體系、支付方式、加密技術、區塊鏈等角度思考行業的未來發展機遇。
過去,支付的完成就意味著交易的終止?,F在,支付的完成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物聯網支付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相結合,將會衍生出數據采集、運營管理、會員管理、金融服務等一系列逐層遞進的服務場景。
往期連載(點擊題目即可查看):
《我寫了一本產業元宇宙的“小說”,歡迎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