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這個詞誕生的意義可能大于一切,大于任何對她的解讀。元宇宙,無疑是顛覆式創新的集大成者,我很希望元宇宙能夠遍地開花,扎扎實實的在各行各業展現她的魅力。
從我們建設產業元宇宙的過程來看,虛擬世界逐步完整,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逐步模糊,我們能夠把很多應用場景搬到產業元宇宙。當然在產業元宇宙建成的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需要“沿途下蛋”,支撐我們更好的登上產業元宇宙這座珠穆朗瑪峰。“沿途下蛋”這個詞最早在無人駕駛的研究中被提出,支持科學家們為理想而奮斗。因為沿途下蛋,將來即使是我們不能在馬路上無人駕駛,也可以在生產線上使用,管理流程中使用,低速條件下的工作中使用…各種東西都可以引入無人駕駛這個思維概念,但是它不一定就是無人駕駛。對于產業元宇宙也是如此,我們不一定必須把整個業務轉移到產業元宇宙,才能從中獲利。
從商業模式和經濟形態上來看,產業元宇宙將產生原生經濟與衍生經濟兩種范式。產業元宇宙時代的產業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虛擬世界之間的底層關系被元宇宙進行了重構。參考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在人們推進數字化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大批的科技巨頭,隨著產業元宇宙的發展,在這個新的時代,我們將看到一代新企業的崛起。在現實世界中,人們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50人,這個上限是基于我們在時間、空間中能夠接觸和深入交流的人,元宇宙的出現將打破這個數量上限。過去的沒有生命的物體將被賦予“靈魂”,我們每個人與不同的智能硬件、與各式各樣虛擬世界中的人物,都將產生一定程度的“社交”,人類更深層次的需求有可能被激活。
如今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分工更加清晰和細化的時代,產業元宇宙整合了虛擬現實、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可以為個人與企業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現在我們能夠獲得的大部分服務都是通用化的,很難充分體現我們的個性和喜好,而未來服務的顆粒度將被切分的更加細致,我們獲得的是恰到好處的貼心對待。
在本書的第2章,我們按照人的數字身份與現實身份,將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進行四個象限劃分,因此元宇宙包括:
數字原生:人以數字身份參與,在虛擬世界構建的事物,以純粹虛構的形式出現,與現實世界沒有對應關系;
現實復現:人以數字身份參與,在虛擬世界中復刻現實中的事物,這些事物有可能當前存在或者過去存在;
數字孿生:人以現實身份參與,通過在虛擬世界中對現實事物的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的實體裝備的全生命周期過程;
超越現實:人以現實身份參與,通過虛擬世界中對現實世界的計算與分析,提升、改進和豐富現實世界。
由此我們將元宇宙分為消費元宇宙和產業元宇宙,消費元宇宙側重于坐標軸的右側,而產業元宇宙側重于坐標軸的左側,通過虛擬世界改造和提升人們在現實世界的體驗和生活。
因此消費元宇宙與產業元宇宙在商業模式中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消費元宇宙商業模式的重心在于搭建和拓展虛擬世界,而產業元宇宙的商業模式重心在于利用虛擬世界強化和反哺現實世界。
消費元宇宙中的商業模式不一定能夠簡單復制到產業元宇宙。最近經常有圍繞消費元宇宙商業模式的分析文章,常見的商業模式包括元宇宙建造服務、元宇宙地產租借、數字收藏品銷售,以及沉浸式娛樂體驗等。
1、元宇宙建造服務:因為元宇宙是個新的虛擬世界,很有可能人們在元宇宙的建造中精力和時間有限,或者是此元宇宙土地所有者是機構,希望聘請更專業的團隊進行建筑、裝修、設計等。這就產生了元宇宙建造服務的第三方承包商,幫助用戶來打造完成自己心儀的建筑或是場所等。
2、元宇宙地產租借:在元宇宙中人們既然可以買賣虛擬土地,那么能不能租借虛擬土地呢?答案是能,而且有相關公司正在深耕此領域,提供以虛擬房地產為中心的服務,包括:所有主要虛擬世界的專家級咨詢、在元宇宙中尋找適合任何需求的租金、現有虛擬不動產的物業管理等。虛擬地產租借公司的存在能夠提高此類人購買虛擬土地的欲望。
3、數字收藏品銷售:在虛擬世界也會有藝術品的創作,國外稱為NFT,國內則是數字收藏品,在交易規則以及監管層面都有著不一樣的定義。然而我們在元宇宙中的資產都必然是以數字資產形式呈現。
4、沉浸式娛樂體驗:沉浸就是讓人專注在當前氛圍下而忘記真實世界的體驗。元宇宙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夠讓人們獲取真實世界中無法體會的體驗,例如在空中翱翔、在月球漫步,或是在魔法世界揮舞法杖。沉浸式體驗主要是把真實世界中不可能有的環境帶給用戶。
這些都是消費元宇宙的典型商業模式,但在產業元宇宙領域不一定能夠創造價值。究其原因,底層邏輯在于消費元宇宙和產業元宇宙的經濟邏輯不同。
在探索元宇宙的經濟邏輯之前,我們不妨先對現實世界中的經濟邏輯進行一些思考。在現實世界中,經濟邏輯的起點是什么?其實是兩個字:稀缺。所謂“稀缺”,指人欲望的無限性和現實條件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是經濟學最基礎的一個概念,只要我們活在世界上,必然會面對稀缺,但是消費領域的稀缺和產業領域的“稀缺”不盡相同。
作為消費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并且這種欲望是無限膨脹的。沒吃飽時想吃飽,吃飽了后想吃好,吃得好了,又想穿得更好…欲望的膨脹總是無窮無盡。但相比于欲望,現實條件總是有限的。由于稀缺,我們衡量各種商品的效用,供需、產權、價格等一系列概念也就應運而生。在消費元宇宙當中,不會有稀缺了嗎?事實上,即使在元宇宙,稀缺也會存在。而且,必須有稀缺。“虛擬經濟學”領域的先驅、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愛德華·卡斯特羅諾瓦曾經對數字條件下稀缺性存在的必然性給出過解釋。因此在元宇宙這樣的一個虛擬世界,稀缺并非像真實世界那樣,源自于物理規律的限制,而是來自于人們的建構。比如數字水印、數字權利管理,以及非同質化通證NFT等重要技術,其實都是為了構建稀缺的技術。在元宇宙當中,人們完全可以對數碼造物實現無限的復制,稀缺本來可以不存在。而借助于NFT技術,每一個物品都可以被打上獨有的標簽,或者賦予特殊的涵義,從而成為獨一無二的東西。這樣一來,稀缺就被制造了出來。
作為企業成員,我們的交易過程更加理性,決策流程也更加復雜。企業都希望提升生產和運營效率,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如果一家企業的解決方案能夠幫助客戶節省成本、提高生產率、帶來收益,那么這家企業就創造了“稀缺”。因此對于企業來說,要想創造稀缺性,必須要能運用領先科技、優質管理和品牌效應,在市場上為其產品構建一條“護城河”,從而有效阻擋競爭對手的挑戰。巴菲特在給投資者的信中常常喜歡強調“護城河”的重要性:“你們不要忘記,經營企業如同守城,應當先考慮挖一條深溝,以便將盜賊隔絕在城堡之外…我們不一定要具備殺死惡龍的本領,只要躲開它遠一點就可以做得很好了”。要建立這條護城河,對于廠商來說,必須能以低于競爭對手的價格銷售具有稀缺性的產品或服務,或者在價格相當時能比競爭對手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
因此消費元宇宙和產業元宇宙是基于兩種不同的稀缺,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從時效性上來看,產業元宇宙可能會有創造超額利潤的時期,但是將會非常短暫。對任何一個新興的市場機會來說,都有一個“打天下”和“守天下”的問題。開始的時候,那些敢于吃螃蟹,率先開拓市場、打下天下的廠商往往能夠獲得超額利潤;不過從長期來看,只有那些能夠守住天下的廠商才能享受穩定的利潤。這個規律百試不爽,無論是工業自動化、通訊設備、云平臺、還是企業服務,那些試圖趁“打天下”的黃金時光趕撈第一桶金的人,往往成為了先烈。從產業元宇宙價值鏈的層次上來看,無論是底層的技術基礎設施、技術平臺還是應用生態,輔以適當的激勵機制,都能形成商業模式的閉環。
往期連載(點擊題目即可查看):
《我寫了一本產業元宇宙的“小說”,歡迎一起參與~》